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人们普遍认为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和脱颗粒是发病的核心机制。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自身免疫与自身过敏都可能导致CSU的发病,其中自身免疫理论更受认可。此外,凝血级联反应也被认为参与CSU的发病。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失调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已有少量研究表明,CSU患者肠道微生物与健康人存在一定差异,CSU发病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现阶段研究发现CSU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组成和结构与健康人群存在一定差异,CSU可能存在特定的肠道微生物标志物,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与CSU的发病相关。本研究旨在发现CSU患者和健康人肠道菌群组成差异,明确CSU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寻找CSU可能的相关发病机制,为CSU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目的:通过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CSU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并进行分析比较。初步探讨CSU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特征,发现可能的疾病生物标志物,为进一步研究CSU的发病机制和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1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12名CSU患者(P组)和12名健康对照组(N组),收集受试者的粪便样本,进行DNA提取、目的片段PCR扩增、构建文库、测序等步骤,测序后进行物种组成分析、菌群多样性分析、差异物种分析、LEf Se分析、PICRUSt分析等生物学信息分析。研究结果:1.我们共测得18693个ASV,其中慢性荨麻疹患者特有8346个ASV,健康人特有7836个ASV,两组共有2511个ASV。2.两组α多样性未见显著差异,β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提示CSU组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结构不同。在门水平上,CSU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TM7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纲水平,CSU组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TM7-3、unclassifiedProteobacteria显著增多(P<0.05);在目水平,CSU组Rhizobiales、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unclassifiedProteobacteria显著增多(P<0.05);在科水平,CSU组Leuconostocaceae(明串珠菌科)、Enterobacteriaceae(肠杆菌科)、unclassifiedProteobacteria显著增多(P<0.05),健康对照组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普氏菌科(Prevotellaceae)、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显著增多(P<0.05);在属水平,健康对照组unclassifiedRuminococcaceae、PrevotellaceaePrevotella(普氏菌科普氏菌属)、Faecalibacterium(粪杆菌属)显著增多(P<0.05),CSU组Weissella(魏斯氏菌属)、unclassifiedPeptostreptococcaceae、unclassifiedEnterobacteriaceae、异短杆菌属(Xenorhabdus)、消化链球菌科梭菌属(PeptostreptococcaceaeClostridium)、02d06、Allobaculum、unclassifiedProteobacteria显著增多(P<0.05)。3.LEf Se分析发现9种CSU可能生物标志物,CSU组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显著增多,健康对照组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芽胞杆菌科(Bacillaceae)、普氏菌科(Prevotellaceae)、普氏菌属(Prevotella)显著增多。4.PICRUSt功能预测显示CSU组ko05322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相关代谢通路丰度显著增多(P=0.036)。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CSU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未见明显差异,而两组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差异显著;CSU组变形菌门、肠杆菌科显著增多,健康对照组中普氏菌属显著增多;研究发现9种CSU可能肠道微生物标志物;CSU组ko05322 SLE相关代谢通路丰度显著增加,CSU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可能存在一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