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籍爱尔兰裔作家弗兰克·迈考特(Frank McCourt,1930-)可谓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作家,他在六十六岁的时候,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自传作品——《安琪拉的灰烬》(Angela’s Ashes,1996)。这部描述作者本人童年生活的作品一举摘得1997年普利策文学奖的桂冠。大多数评论家都将其定位为一部成长励志类作品,却对作品创作的特定语境,以及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较少地关注。20世纪非虚构类作品在世界文坛上崛起,传记作品作为非虚构类作品的主力军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一现象带动了传记作品的研究热。20世纪,解构主义逐步消解西方自身主流权力话语,文化研究不再仅仅关注英雄人物、名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更加关注处于边缘的少数族裔个体的生存状态。文坛创作的变化、文化研究焦点的转变等一系列的变迁使作为移民与少数族裔的弗兰克·迈考特的自传作品《安琪拉的灰烬》一书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本文以介绍20世纪文化研究的转向特征为基础,围绕后殖民主义代表人物霍米·巴巴(Homi K.Bhabha)提出的身份、身份认同以及双重身份认同等概念,深入阐释《安琪拉的灰烬》这部作品体现出的族裔文学创作的文化意义。身份的建构既不是定位于非此即彼的某一种身份,也并非指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多重身份”或“两个身份”,而是依赖“他者”建构一套或者一系列的身份。双重文化身份是指不同身份不断地协商、修订、杂合的产物。作品中,迈考特一家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爱尔兰,都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位置,文化身份在两种语境中不断地修改并重新书写。作者正是在发扬民族文化和获得西方认同之间探求到了一种平衡,他用美国人所熟知的创作表现手法展示了爱尔兰特有的民族文化,将两种文化在一部作品中得到了巧妙的“杂合”。这种“杂合”的成功也正是作者双重文化身份书写成功的关键所在。包括迈考特在内的族裔作家力图打破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但是,族裔文学正处于美国化的境地,这与美国文化的包容力是分不开的。族裔作品在美国化的同时带来了题材、内容、精神等方面的变化,但是在美国文化的包容力作用下,少数族裔为了自己的文化诉求选择了或抗争或妥协的方式,在不断的协商过程中追寻着自我身份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