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准噶尔地区蛇绿构造混杂岩分布较广,呈构造混杂状产出,其组份相对齐全,主要岩性有超基性岩、辉长岩、玄武岩及硅质岩等,与围岩呈断层接触。蛇绿构造混杂岩的研究对恢复西准噶尔地质历史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20世纪60~80年代本区进行的1:20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对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填图只是圈定出了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出落范围和边界,而没有对蛇绿构造混杂岩的物质组成进行详细划分,也没有对各组分的接触关系及产出状态等构造信息进行合理表达。因此无法对揭示蛇绿构造混杂岩的构造侵位的成因机制,就位及演化历史提供有利信息。另外,前人对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填图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1)图面没有真实的表达蛇绿混杂岩中各单元产出状态,所有的单元归并在一起笼统使用“蛇绿岩”或者“超基性岩”代替;(2)蛇绿混杂岩中基质和岩块因填图方法限制或比例尺大小的原因未能在图面准确表达,图中均以岩体的形式或超基性岩带的形式表现,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体现构造混杂信息。本文对比不同蛇绿岩体中火成单元的厚度,确定蛇绿构造混杂岩是可以在1:5万及更大比例尺上精确填绘出,并将其划分为岩块和基质分别填绘,在传统区域地质调查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填图工作程序:整理前人资料→高精度遥感地质解译→野外踏勘→野外路线工作→野外实测剖面→室内资料整理→地质图编绘。在野外填图过程中使用穿越路线与追索路线相结合的填图方法,完善了前人在区域地质调查中针对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图面没有真实的表达蛇绿混杂岩中各单元产出状态,所有的单元归并在一起仅用“蛇绿岩”岩块或者“超基性岩”带表示的情况,换而使用“网结状”构造表示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西准噶尔达尔布特蛇绿构造混杂岩带1:5万地质填图,检验该填图方法的可行性和相对于传统方法的优越性,并证明其对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区域地质调查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