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长之是一位具有自己批评特色的批评家。他既有专门研究文学批评的专著《批评精神》,又有文学批评论集《苦雾集》、《梦雨集》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术界对这位有着独特个性的批评家缺乏应有的研究,他的理论光芒长期被淹没了。本文结合李长之先生的批评实践,对他的批评观、批评方法、批评个性及批评个性的形成原因等进行了论述,并论证了他的批评思想对当代及今后中国文艺理论建设所具有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李长之的批评观。李长之主张“感情的批评主义”,同时又认为文艺批评“也是一种科学”。在他的理解中,情感体验构成了文学的生命根基,也构成了文学批评的根基。他认为,在批评活动中,没有感情,是绝不能够充实、详尽、捉住要害,但是过分重感情又不免失之主观,只有同时强调科学性,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统一,感性与理性相统一。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李长之努力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文学批评境界。第二部分分析李长之的批评方法。在20 世纪30、40 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批评的主流话语是左翼文学以政治—阶级分析为核心的社会历史批评,这种批评往往离开了文学的特性去评价作家作品。李长之从“感情的批评主义”出发,将批评主体的感悟体验与文本的语言、文化背景的考察结合起来进行批评,以获得作品的“权威性”解释,显示出独特的风采。第三部分挖掘李长之的批评个性。在与李健吾、朱自清等其他作家的比较中,可见李长之在直觉感悟、文化背景的考察和语言层面的分析等方面显示出的独到眼光和学识。李长之的批评往往将中国传统的灵悟妙识与西方繁富密致的逻辑理性相结合,既重情感体验又重科学分析,并达到对这二者的综合与超越。第四部分分析李长之批评个性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中国传统感悟式批评的影响,二是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三是其自身的原因,如他本人的爱好兴趣、情感类型、个性特点等等。可见,他既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土壤上,又将其与西方文学、文化相糅合,加上自身浪漫重感情的性格,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批评个性。最后一部分是对李长之文艺思想的总体评价,分析其体验批评、“为批评而批评”的批评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