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白面叉草蛉Dichochrysa albofromtata Yang et Yang为研究对象,在室温和16℃、20℃、24℃、28℃、32℃条件下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白面叉草蛉各龄幼虫对螺旋粉虱的捕食作用进行了研究,现将主要结果分述如下1.形态与习性白面叉草蛉是螺旋粉虱的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实验过程中以螺旋粉虱作为幼虫饲料,摸索配制成虫的人工代饲料,在塑料养虫盒和培养皿内分别饲养白面叉草蛉。白面叉草蛉幼虫可捕螺旋粉虱的卵、若虫和拟蛹,偏嗜拟蛹。在室内常温下,观察并记录其脱皮、羽化、交配、产卵、捕食等习性。白面叉草蛉世代发育历经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其中幼虫期又分为1龄、2龄、3龄3个龄期。2.室温下的发育历期、寿命及产卵量白面叉草蛉在室温下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卵期3.26天,1龄幼虫3.8天,2龄幼虫4.42天,3龄幼虫6.06天,蛹8.68天,成虫产卵前期9.62天,世代31.5-41.5天。雌成虫寿命平均为44.9天,雄成虫寿命平均为39.62天。成虫产卵量平均为115粒-207粒,平均日产卵5.1粒。3.室温下各虫态日捕食量白面叉草蛉幼虫的龄期、温度和其捕食量有密切关系。在室温和特定温度条件下,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对螺旋粉虱的日捕食量成倍甚至几倍地增加。3龄幼虫的捕食量最大。在28℃-32℃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日捕食量减小或增加趋缓。4.温度对白面叉草蛉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1)发育历期:在16℃、20℃、24℃、28℃和32℃下,白面叉草蛉均可完成世代发育,但各虫态及世代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但缩短的幅度越来越小。在设定温度中,32℃条件下发育最快,分别为卵3.1d,1龄幼虫4.2d,2龄幼虫4.0d,3龄幼虫5.2d,蛹10.8d。(2)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根据直接最优法,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均以3龄幼虫为最低,产卵前期为最高,由此推算出白面叉草蛉在海南岛一年可完成6-7个完整世代。(3)发育速率:根据Logistic方程模型拟合结果,在16℃-32℃范围内,白面叉草蛉各虫态的最大发育速率各不相同,其中3龄幼虫的最大发育速率最大,为0.7919,蛹的最大发育速率最小,为0.0846。(4)存活率:温度对白面叉草蛉各个不同虫态的存活率有较大影响,低温的影响最为显著。在16℃~28℃范围内,各虫态及世代存活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提高;各虫态及世代存活率均以16℃时为最低,其次为20℃;当温度升至32℃时,各虫态及世代存活率有所下降。在相同温度条件下,3龄幼虫的存活率最高,卵的存活率最低。在20℃-32℃范围内,3龄幼虫的存活率可达100%,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较低。(5)产卵量和雌成虫寿命:在16℃条件下,雌成虫的产卵历期最长,但日均产卵量少,总产卵量少,平均为43.67粒。随着温度的升高,白面叉草蛉雌成虫的寿命和产卵历期随之缩短,但日均产卵量增大,总产卵量也增大,24℃~28℃条件下,产卵量和日均产卵量均明显大于其它温度下的产卵量,最高分别可达152.07粒和238.53粒。28℃上升至32℃时,产卵量呈下降趋势。5.捕食作用研究不同温度下白面叉草蛉各龄幼虫对螺旋粉虱卵和拟蛹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模型,通过拟合的功能反应模型方程,得出不同温度下白面叉草蛉各龄幼虫对螺旋粉虱卵和拟蛹的瞬时攻击率(a’)和处理时间(Th)等参数。以a’/Th比值为判断标准:在16℃~32℃范围内,3龄幼虫对螺旋粉虱卵和拟蛹的作用效率最高且稳定。不同温度下同一龄期,随着温度的升高,作用效率也随之升高,28℃时,达到最大,32℃条件下,作用效率有所降低。利用Hassell-Varley模型对白面叉草蛉2龄幼虫自身密度对螺旋粉虱卵和拟蛹的捕食干扰效应进行了模拟,得出不同温度下的探索常数(Q)和相互干扰系数(m)。以Q、m值为判断标准:在16℃~32℃条件下,温度对白面叉草蛉2龄幼虫对螺旋粉虱卵和拟蛹捕食时的探索能力和相互干扰作用均有影响。16℃~28℃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白面叉草蛉2龄幼虫对螺旋粉虱卵的搜索能力随之提高,相互干扰作用也随之增大,而在温度达到32℃时,搜索能力略有下降,相互干扰作用也稍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