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纳岭沟铀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来源 :东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he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岭沟铀矿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在大地构造上隶属于华北地台的一部分。矿体主要产于直罗组下段(J2z1)砂岩中的古层间氧化—还原(绿色砂岩—灰色砂岩)过渡带靠灰色砂岩一侧,多呈板状产出。主要控矿因素有古层间氧化带、岩石地球化学酸碱度、砂体非均质性、还原介质的成分和形态及断裂构造。
  本文在搜集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钻孔编录的基础上,通过α径迹蚀刻、扫描电镜、电子探针、ICP-MS等分析测试方法,对纳岭沟铀矿床地质特征、铀矿物的类型及成因、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建立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
  (1)铀矿石中铀矿物多分布在石英、长石边缘或分布在粘土矿物中,往往与黄铁矿或与有机质等还原性物质共生,主要有铀石和沥青铀矿两种铀矿物,以铀石为主。沥青铀矿形成于早期,含氧含铀水在酸性还原环境下沉淀形成;铀石形成于晚期,主要形成于碱性还原环境下,碱性地下水使得SiO2活度增大,造成石英熔融,使早期阶段形成的沥青铀矿转换为铀石。
  (2)纳岭沟铀矿床砂岩中SiO2为其最高组分,Al2O3为次高组分。铀矿石和主要赋矿围岩灰色砂岩中CaO含量较高,钙质胶结程度大,次要赋矿围岩绿色砂岩中次之,进一步说明铀的富集成矿过程中伴随CaCO3沉淀,因此,钙质胶结可作为铀矿找矿工作的重要标志;TiO2、FeO、TFe2O3、MgO之间的相关性保留了岩浆岩原有Ti-Fe与Fe-Mg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纳岭沟地区砂岩物源可能来自岩浆岩,且搬运距离较近;铀矿石的化学蚀变指数CIA与灰色砂岩最为相似且相对较低,说明了纳岭沟地区铀矿形成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纳岭沟地区铀矿石及各类砂岩成分变异指数ICV除个别样品外均大于1,说明纳岭沟地区各蚀变阶段砂岩和铀矿石中粘土矿物含量低,没有受到再循环和强风化作用影响,成岩成矿的构造背景相对稳定,是铀矿形成的有利因素。
  (3)对比纳岭沟地区样品微量元素蛛网图发现,铀矿石与两阶段还原带砂岩(灰色砂岩与绿色砂岩)模式特征相似,说明铀成矿作用与两阶段还原作用具有相同的物源特征;V、Co、Sr、Y、Mo、Sb、Tl、Pb与U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其中V、Co、Y、Mo、Sb、Tl、Pb与U呈正相关,Sr与U呈负相关;W在铀矿石以及各蚀变阶段砂岩中显著富集,进一步说明纳岭沟地区的砂岩可能是由盆地周边的岩浆岩体经过风化、剥蚀和搬运作用形成的。
  (4)各类砂岩以及铀矿石中,δEu和δCe变化范围小,铀矿石中轻重稀土之间的分异程度以及轻重稀土内部的分馏程度明显高于氧化还原过程中各阶段蚀变砂岩。铀矿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其HREE配分曲线位于上地壳HREE配分曲线两侧,说明铀成矿过程中有大量LREE迁入,HREE受后期流体改造作用发生铀矿石内部迁移,致使铀矿石中HREE含量差别较大。
  (5)研究认为“古层间氧化带成矿模式”为纳岭沟铀矿床的成矿模式,共分为3个主要阶段,即:沉积预富集阶段—层间氧化作用成矿阶段—后期层间氧化二次还原改造阶段。
其他文献
关键词:木纹金工艺;装饰设计;工艺应用  木纹金的英译文为“Mokume gane”,“Mokume”意为木材的眼睛,“gane”意为金属,日文译为“木目金”。木纹金的名字亦源于其工艺是通过用不同的金属层来呈现类似于木头表面自然生长出的木纹图案纹理,故而得名。木纹金特殊的纹理是通过不同呈色的金属来产生的,将不同种类的规则形金属片材交迭在一起,在熔焊形成新的金属合金上借助锻打、刻花、钻孔、切削等加工
期刊
赣东北矿集区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处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拼接带,是钦杭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矿产种类非常丰富,并以Cu、W、Pb、Zn、Ag、Au等矿产为主。近年来朱溪地区发现了世界级规模的钨矿床,使得江西钨矿的储量跃居全国第一,也改变了江西“南钨北铜”的矿产分布格局,引发了赣东北地区找矿和地质研究的热潮。长期以来,矿集区的成因、成矿机制、巨量成矿物质来源一直是地质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大型矿集区在构造演化的过程中会在地壳中留下各种结构或者物质痕迹,利用地球物理的手段去探测这些痕迹对了解矿集区的深部背景和动
在地球物理反演中,有意义的解由反演模型及其不确定性估算组成,但当前大多数地球物理反演仅提供一个“最优”的反演模型,不包含不确定性信息,另外,地球物理有效勘探深度确定和电性边界识别问题也会影响反演解释的准确性。为此,本文将最大平方法引入大地电磁(MT)正则化反演中,开展基于不同稳定泛函的大地电磁极值边界反演,利用该算法进行不同稳定泛函约束下的不确定性分析、勘探深度确定、电性边界识别的研究。
  首先选择最平滑、最小支撑两种稳定泛函研究自适应正则化反演算法对不同稳定泛函的适用性,然后将最大平方法引入大地
土地荒漠化凭借其扩展恶化迅速以及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地质灾害问题,引发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我国南方湿润区红层荒漠化现象日趋严重,且多分布于经济水平较低的偏远地区,采用传统的手段来监测难度较大,成本高,时效性也较差。遥感技术因其信息综合性强、范围广、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小等优点,已逐渐成为土地荒漠化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以吉泰盆地红色荒漠化为对象,利用遥感技术并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建立红色荒漠化评价指标和方法,查明研究区红色荒漠化类型及其分布,划分荒漠化发育程度进而推断其演化模式,开展研究区荒漠化时空动态监测
重磁三维反演可获得地下异常体的物性分布情况,是地球物理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前人针对反演中存在的多解性和解的不稳定性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一般采用的解决方法是将模型项约束和参数约束等约束条件添加到反演求解过程中进行约束反演。同时,由于重磁反演通常是建立在吉洪诺夫正则化方法最光滑标准的基础上,最终所得到的稳定解往往都是光滑解,无法准确地刻画地下异常体边界情况。为了改善常规方法的缺点,本文采用基于最小支撑泛函的重磁三维反演方法完成模型约束反演,该方法通过改变模型约束项使异常体最小化来突显异常边界,具有反演
江西省地处横跨扬子准地台和华南褶皱系两大地质单元,地质历史时期有多次岩浆活动,省内地下资源具有良好的勘查前景。宁都盆地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地质构造复杂,断陷盆地的发育有助于地热资源的储藏,研究该盆地的速度结构可以为探究地热资源分布提供关键信息。目前,前人在该地区的速度结构研究分辨率较低,无法获取宁都盆地内部速度结构信息、基底埋深以及主要的断裂分布情况。因此,本文基于地震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开展宁都盆地结构和构造研究。
  在江西赣州市宁都盆地布设了35台为期一个月的地震密集流动观测台阵,对波形数据进行去除
多屏障深地质处置是目前最具可行性的安全处置高放废物的方法,但深部赋存的地下水不仅会侵蚀周边围岩,还会成为核素向周边环境扩散的媒介,威胁处置库的安全。本文以北山新场重点地段为研究区,通过采集该重点地段花岗岩样品和北山地下水可能补给区的天然水样品,开展不同温度、不同压力条件下的水-岩相互作用试验,分析试验溶液的水化学组分和岩样氧化物组成的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饱和指数法,分析试验过程中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并将各试验溶液与北山深部钻孔地下水进行水化学特征对比,综合推测北山新场重点地段深部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碳酸岩矿物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其岩浆-热液演化历史,而且对成矿也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是碳酸岩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本文选取华阳川铀-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以电子探针(EPMA)、扫描电镜(SEM)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等高精度的原位微区分析技术为支撑,对华阳川矿床铀铌矿物和典型副矿物进行系统研究。结合岩相学、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和矿物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获得矿物类型、化学成分、成岩-成矿年代学、矿物演化、元素迁移规律等重要的信息,为深入研究该矿床的成矿演化过程和成矿机理提供依据
高放射性废物实施深地质处置是当前公认的,最有效、可行的处置方法,深地质处置库选址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当前我国粘土岩地质处置库场址筛选正处于规划选址阶段,内蒙古塔木素泥岩预选区显示出巨大潜力。为推进粘土岩处置库选址进程,在塔木素泥岩预选区推荐预选地段,亟需系统开展预选地段演化特征、目的层成因等基础地质条件研究,并对预选地段作为处置库场址的适宜性开展综合评价。为此,本文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现代数学方法等为理论指导,首先在塔木素泥岩预选区推荐重点预选地段,再对预选地段目的层开展岩石学特征及成因等
诸广山复式岩体位于华南铀成矿省的桃山-诸广铀成矿带,是中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矿集区之一。三九地区位于诸广中段,处于鹿井、城口铀矿田之间,该地区近十年来的找矿工作取得不少突破,其铀资源量已提升至矿田级别。前人已在三九矿田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丰硕工作成果。然而,相比诸广岩体南部,三九矿田的富铀老地层、产铀花岗岩体、铀矿物和主要共伴生矿物、常见矿化指示标志、矿床形成时代、成矿流体性质等重要矿床学内容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对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深入认识。
  本文以湘东南诸广中段三九铀矿田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