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牛街回坊是一处世界上闻名遐迩的穆斯林聚居区,作为北京最大的回坊,其改造牵动了各方面的注意。各方面对于改造后的结果评价也褒贬不一,共识是:牛街改造之后,牛街地区原有的回族风情大为下降。本文的写作即以牛街地区改造为线索,研究牛街回坊空间变化与其文化变迁现象之间的联系。
经典穆斯林聚居区空间,是空间要素与以伊斯兰文化为主体的聚居区文化互相碰撞相互影响的产物。本文首先通过对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传统伊斯兰城市和国内其他城市的穆斯林聚居区的空间结构和空间要素进行分析,研究穆斯林聚居区空间特点与聚居区文化的关系。通过对这些穆斯林聚居区的交通空间、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和宗教活动空间等空间要素的分析,得到了穆斯林聚居区空间结构的经典模式。在经典模式中,清真寺与商业部分作为整体成为聚居区的核心,凭借其核心地位,清真寺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对居民产生刺激作用,形成“清真寺效应”,从而引发居民对伊斯兰文化的知觉。
其次,通过对牛街改造前后的对比,结合经典穆斯林聚居区的空间组织模式,分析发现改造前牛街回坊的空间结构可以强化其中的清真寺效应。在改造前,牛街回坊内部的文化特征处于缓慢的自发更新中。改造后,由于外力的强势介入,牛街回坊内部的各空间要素发生了巨大改变,回坊内的交通空间、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也与改造前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对牛街的社会学和民族学考察中,证实牛街的伊斯兰文化氛围正在走向淡漠。社会学事实表明新牛街回坊的空间组织形式对于原牛街回坊的伊斯兰文化有消极影响。
最后,通过对改造后空间组织形式与经典模式的比较,找出了导致文化变迁现象出现的空间因素。在新牛街中,清真寺能够形成刺激的物质基础和心理接触均被削弱,由此造成伊斯兰文化在居民中的淡漠。
结论:牛街改造在重视了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忽视了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与空间因素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外部文化的强势介入使得空间脱离了与聚居区内部文化的关联,由此进行改造得到的结果不仅无助于保持聚居区内部的文化传统,反而会使得原文化传统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