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通过整理分析HIV/AIDS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HIV/AIDS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特征、出血情况、治疗效果及可能影响因素等,为HIV/AIDS合并血小板减少的诊治提供真实世界数据,并为前瞻性研究提供基础。[方 法]回顾性研究分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感染二科2010年至2018年收治的HIV/AIDS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就诊资料,整理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相关数据,总结HIV/AIDS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特点,评价疾病的治疗效果,并对可能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45例HIV/AIDS合并血小板减少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确诊AIDS31例,HIV感染无症状期14例。本次研究对象的中位年龄为43岁,以15-40岁年龄段患者为主。且男性较女性患者多,男女比例为1.37:1。其中,较多患者(33例)以出血症状为首要表现,常见的出血部位为皮肤黏膜。45例研究对象中血小板数≤30*109/L者占88.9%(40/45),且20例(20/45)患者同时合并其他血液学异常,分别有11例(24.4%)、4例(8.9%)、2例(4.4%)及3例合并单纯贫血、单纯白细胞减少、单纯白细胞增高及同时合并贫血和白细胞减少。且轻度贫血较常见。合并血液学异常的HIV/AIDS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数与不合并血液学异常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数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标准(P=0.129)。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出血评分评估,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未发现出血评分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初始血小板数相关,但经散点图及相关趋势曲线发现出血评分可能与CD4+T淋巴细胞数、初始血小板数呈负相关的趋势。45例研究对象中,7例经单纯使用HAART治疗后血小板计数较前有所升高,余38例患者使用激素、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免疫球蛋白等ITP相关治疗方案。其中1例新诊断HIV/AIDS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因使用药物后未再复查血常规而被排除疗效评估,余共37例患者纳入疗效分析评估。评估发现4例(10.8%)完全反应(CR),且均为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组;16例(43.2%)治疗有效(R);17例(45.9%)治疗无效(NR);出院时总有效率为54.1%。其中,激素标准剂量组出院时总有效率为42.1%,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组出院时总有效率为73.3%,多类药物联合组出院时总有效率为33.3%。且新诊断HIV/AIDS合并血小板减少总有效率、持续性HIV/AIDS合并血小板减少总有效率及慢性HIV/AIDS合并血小板减少总有效率分别为68.4%、42.9%及36.4%。单因素分析发现仅有年龄和HIV感染途径(P=0.033、P=0.006)可能与疗效相关,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可能与疗效相关(P=0.029)。[结论]1.HIV/AIDS合并血小板减少多见于15-40岁男性患者(应该是与HIV感染本身有关),多以皮肤黏膜等浅表部位出血为首要临床表现。2.HIV/AIDS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出血程度常常与血小板计数不相符合,出血评分可能与初始血小板数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呈负相关趋势。3.临床上治疗HIV/AIDS合并血小板减少时可在血小板计数降低较轻的情况下选择单一的HAART治疗。若HAART未能缓解血小板减少,可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类似ITP治疗。本次研究建议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较好,但可能需要半月后1次巩固治疗。且对不同感染途径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