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轻集料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结构特性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pause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跨越能力强,施工技术成熟,工程造价低,外形美观,行车舒适,是大跨径桥梁的主选桥型。近年来,我国已修建了大量的连续刚构桥,80%以上的该种桥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主梁跨中下挠与箱梁开裂尤为突出,严重危害结构安全,成为制约连续刚构桥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国内外对此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从材料性能和结构优化角度寻求最佳的组合匹配是解决跨中下挠与箱梁开裂问题的主要途径。高强轻集料混凝土(High Strength Light 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具有轻质、高强、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国外已将其成功应用于连续刚构桥中,如挪威Stolma和Raftsundet桥;国内,高强轻集料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工程应用尚属空白。因此,本文从材料和结构优化设计出发,提出了高强轻集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最佳组合匹配的连续刚构桥结构,系统研究了其结构特性,有效解决了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与箱梁开裂问题;研究成果为高强轻集料混凝土应用于连续刚构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费用、确保桥梁运营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为:1、简要介绍了连续刚构桥的发展现状,系统阐述了该桥型的结构体系特点,明确指出了连续刚构桥普遍存在的跨中下挠与箱梁开裂问题,提出了高强轻集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最佳组合匹配的连续刚构桥结构。2、结构与材料的合理匹配关系研究。从应力水平、结构位移和内力三个指标,系统研究了不同长度范围、不同密度等级的高强轻集料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结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所研究的连续刚构桥,上部结构高强轻集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长度比例(LLC60/L)取0.7左右较为合适;低密度等级的高强轻集料混凝土可更大幅度降低连续刚构桥跨中挠度、减小墩顶截面上下缘应力差值和墩顶区段负弯矩值。3、桥梁长期变形分析。基于高强轻集料混凝土密度小和弹性模量低的双重材料特性,系统分析了恒载、二期恒载及跨中集中荷载等不同工况下高强轻集料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长期变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高强轻集料混凝土能够有效减小连续刚构桥主跨跨中后期下挠;随时间推移,高强轻集料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跨中挠度减小幅度增大。4、箱梁抗剪、抗裂性能研究。从剪力、剪应力和主应力三个方面,系统研究了高强轻集料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腹板的抗剪和抗裂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高强轻集料混凝土降低了连续刚构桥的剪力与剪应力值,增大了腹板主压应力储备,改善了连续刚构桥腹板的抗裂性能,连续刚构桥上部结构的可设计性增强。5、桥梁动力特性分析。采用子空间迭代法,量化计算分析了高强轻集料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自振频率、累积振型贡献率和振型特点等。研究结果表明:高强轻集料混凝土在连续刚构桥中的应用,降低了其基频与自振频率。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连续刚构桥向大跨、重载、轻质方向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对于拓展高强轻集料混凝土的应用领域,推动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技术进步,促进桥梁工程与材料科学的学科交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其他文献
不同于商业性银行的是,政策性银行在出现问题后,会以追求社会效益为借口,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使道德风险更加严重。如何在新的环境下防范政策性银行的道德风险,保证政策性银行的稳
文章简要分析了重金属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并通过一系列针对纳米羟基磷灰石治理重金属土壤的研究实例,论证了纳米羟基磷灰石在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重要作用。
写作课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组成部分,对留学生来说是较难掌握的一项技能。大部分留学生可以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但落实到写作,却难以下笔,而且需字典等工具的帮助。因此,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超大跨隧道受结构尺寸较大的影响,围岩的作用效应明显放大,主要包括断面尺寸放大效应、围岩缺陷放大效应、承载圈范围放大效应和施工步骤敏感效应。隧道结构荷载通过圈层传递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可以顺利构建新型城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也应融入更多的网络技术手段,合理利用农村培训资源,形成高效灵活的培新机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推进、高校教师规模不断扩大、新教师传统培训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以及教育质量严重下滑等背景下,对新进教师更为合理的培训体系的探究成为各高校的当务
目的调查医学生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以期为医学生体质改善工作开拓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对安徽省各高校1069名大学生的
文章从系统动力学角度提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框架,结合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的正反馈特征,分析两者的因果关系,并且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政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深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评估专业发展和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成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