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风景区是一笔宝贵的自然与人文财富。目前我国的旅游风景区开发很多是采取重利用而轻保护的开发理念和方式,这种不尊重自然规律,过度地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最终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们最终也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例如:广西北海银滩景区从90年代开发旅游以来的十余年间,由于忽视了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滨海生态系统的破坏。经中科院专家的评估认为,银滩景区生态系统的恢复成本达40亿人民币;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也是如此,由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污染的治理,导致70年代末期漓江水质严重污染。20多年来,桂林市为治理水质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事实证明,旅游风景区是一块兼具价值性和脆弱性的区域,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景区的全面有效保护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全文研究立足于此,将生态风险评价理论引入旅游学科,进行旅游风景区生态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理论探讨,并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为实证进行研究。在理论上,论文首先分析了旅游环境保护学研究存在的片面性,当前研究仅局限在“旅游活动——旅游环境”相互关系却忽视了“非旅游活动——旅游环境”相互关系,不利于景区的综合保护;其次论述了生态风险评价在旅游应用中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探讨旅游与生态风险评价的结合,提出旅游景区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特征、作用以及基本评价流程。其中,本研究提出的双层评价模型是特别针对旅游风景区这样一种以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所构建。该模型在理论上首次从“旅游业”和“非旅游业”两个层面分析研究景区风险压力,符合景区环境管理和研究的实际。在实证中,以上述理论研究为指导,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为实证研究对象。一方面,通过综合文献检索与实地考察的信息,归纳了漓江景区的水质、水量、游船、河床河堤以及多种人为因素等造成的风险压力,构建漓江景区双层风险模型并进行风险源深入分析;另一方面,论文对各风险源导致的不利效应进行表征,并采用专项评价与综合评价两种评价方式评价漓江景区生态风险。在专项评价中,论文采用“期望——半方差”模型对漓江水量季节性不足的风险性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指出:景区水量缺乏的高风险值表现在枯水季节;在综合评价中,采用了风险指数矩阵(RAC)结合德尔菲专家评价法(Delphi),对景区所有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划分了等级。评价结论认为:漓江景区的高风险源来源于非旅游业人为因素。论文以上述评价结果为依据,从政府和景区两方面提出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风险管理的对策。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综述相关研究进展,介绍研究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技术路线。第二章旅游风景区生态风险的理论研究,对于学科交叉在理论上进行探索。第三章、第四章以及第五章均是实证研究部分,分别对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风险源进行分析,表征不利效应和对风险的评价,并提出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第六章结论与讨论,总结了全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对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及提出后续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