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筝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积淀着两千多年华夏文化审美的精华。古筝又是一件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乐器,它进入千家万户聚集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声,充分体现了华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神韵,它是中华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筝艺术在两千多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与各地的风土、自然、语言、习俗及其它民间音乐艺术相融合的过程中,地域性文化特色悄然而生并日渐浓郁,最终形成中华筝乐流派纷呈、风格多样、相互争奇斗艳的局面。 目前我国对于古筝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品的形态学分析、演奏技巧的创新及筝艺流派的概括性介绍,几乎无人系统深入地对古筝流派的成因作进一步的探索。对古筝流派成因的探索具有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音乐地理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意义。每个筝派都与各地的风土、自然、语言、习惯及其它民间音乐艺术相互融合,表现出独有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对其成因作详细深入地剖析,可以清晰的梳理出民间器乐流派的形成与其它音乐种类以及风俗和方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最终,这将指导和促进古筝流派的进一步发展,使其能够与新时期音乐发展同步。 本文通过对古筝流派形成原因的民俗学、语言学音乐地理学等多学科学理的探索研究,梳理出了古筝流派形成与其它音乐种类、地方风俗、方言及地理地貌的关系,较清晰地勾画出古筝流派形成发展的脉络,古筝流派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筝在某一地区其它民间剧、曲种中的运用为筝乐日臻完善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其次,在有筝参与民俗活动的地区,筝乐发展需要的群众基础才能具备;再次,受这些地区方言的影响,筝曲的旋法音调也烙上了方言的“印子”,具有了地方特色;最后,受山河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影响,在我国北方形成了三个地理位置相连的筝派,南方同样形成了连成一片的三个筝派。古筝作为中国民族器乐大家族中的一员,在当代的传播、发展状况也具有民族独奏器乐的整体特征。近代以来的民族独奏器乐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反映出中国民族独奏音乐由民间逐渐走向正规化、科学化、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