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表明抗疟药青蒿素(artemisinin,ART)及原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AAL)均具有一定的抗球虫作用,可通过促进感染细胞凋亡、减轻组织炎症、抑制卵囊壁形成等途径明显减轻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E.tenella)感染所致的球虫病临床症状。在此基础上,本试验重点研究ART及其衍生物,AAL复方药物以及ART与癸氧喹酯(decoquinate,DQ)联合使用的抗球虫效果,并用iTRAQ技术检测DQ处理组与球虫感染对照组(E.tenellainfection,EI)鸡盲肠组织蛋白的差异表达,以期获得DQ抗球虫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本文以每只人工接种5万个E.tenella孢子化卵囊的15日龄雏鸡为模型,接种卵囊前1d给药,连续给药7 d,接种后第180 h剖杀试验鸡,以相对增重率、存活率、盲肠病变记分、卵囊值和抗球虫指数(anticoccidial index,ACI)等指标来评价药物对鸡E.tenella感染的防治作用。取盲肠组织做切片观察外观及病理变化;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肠粘膜超微结构的变化;采集试验鸡盲肠组织冻存,裂解提取蛋白,经Bradford蛋白定量后进行SDS-PAGE电泳检测蛋白含量,蛋白经Trypsin酶解,加入8 plex进行标记和等量混合,LC-MS/MS检测分级,质谱分析,数据分析差异蛋白。结果1.在ART及其衍生物中,只有ART能显著降低感染鸡的盲肠病变并减少卵囊量,其ACI为158.47;而ARM和ARS未表现出抗球虫作用。2.相对于EI组,黄花蒿+常山组和黄花蒿+常山+鬼针草组显著降低了卵囊值和促进增重,改善盲肠病变,ACI分别为153.34、147.32;三个中药复方处理组中以黄花蒿+常山+鬼针草+白头翁的预防作用最好,相对增重率为90.08%,ACI达到161.7,虽然没有达到复方磺胺的预防效果(ACI为184.6),但能明显改善盲肠病变和提高增重。3.ART+DQ60组未出现血便和卵囊,ACI为196.22;而DQ60组和ART+DQ40组均出现少量血便和卵囊,ACI分别为187.15、185.72;ART+DQ20组和ART组产生较多的血便和卵囊。显微病变观察ART+DQ60组与ART + DQ40组盲肠结构好于DQ60组和ART组的盲肠结构,从微绒毛的排列状态、长度和隐窝形态超微病变观察表明ART+DQ60组的微观结构优于DQ60组的。这表明ART与DQ60和DQ40联合用药在E.tenella感染的防治中具有增效作用。4.质谱分析鉴定出至少包含两个唯一肽段的蛋白有3410个。按照上调或下调达到1.2倍(FC=fold change,FC≥1.2,P<0.05;FC≤0.83,P<0.05)阈值条件来筛选差异蛋白。结果表明:相对于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BC),EI组出现155个差异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升高,370个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下降,按pathway富集方法EI组有5个蛋白在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er activated receptor,PPAR)通路中表达差异显著,分别为 FATP(FC=0.18)、L-FABP(FC=0.19)、PEPCK(FC=0.71)、CPT1A(FC=0.82)、APOA1(FC=1.45);与EI组相比,DQ组中有196个差异蛋白,96.6%的是具有结合活性,84.1%的具有催化活性。DQ组的差异蛋白pathway富集最多的是氧化磷酸化信号通路,有5 个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分别为 ATP7(FC=1.30)、NDUFB4(FC=1.41)、NDUFA8(FC=1.26)、NDUFA10(FC=1.21)、NDUFA8(FC=1.20);与 Control 组相比,DQ 组上调蛋白有43个,下调蛋白有136个。这表明鸡感染E.tenella球虫发病机制可能与PPAR信号通路相关,DQ可能是通过氧化磷酸化信号通路来发挥抗球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