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世以来,我国经历了三轮较明显的通货膨胀,分别是2003年至2005年,2007年至2008年和2010年至2011年。这三轮通货膨胀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通货膨胀有所不同,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更能体现出“输入性”的特点。与此同时,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推行出口导向型政策以来,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状态。贸易收支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其具体影响途径是什么?各影响途径在入市以来的三轮通货膨胀中又有何区别?我国政府为了应对下一轮通货膨胀的来临会做出什么应对措施?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文通过货币供给、成本上涨和商品供求三种途径研究贸易收支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针对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研究各区间内传导机制,再对各传导机制中被解释变量利用状态空间模型(State-spacemodel)估计其各阶段系数的变化情况。实证结果证明:(1)总体看来,入世后贸易收支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的货币供给途径、成本上升途径、商品供求途径和综合影响途径均成立。(2)分具体阶段看来,货币供给途径在2007年至2008年的通胀期间对国内通胀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成本上升途径在2003年至2005年的通胀期间对国内通胀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商品供求途径在2003年至2005年的通胀期间对国内通胀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综合影响途径在2003年至2005年的通胀期间对国内通胀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