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加拿大生物学家汉斯·舍利将“压力”这一物理和医学名词,引入社会学领域以来,它就开始成为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关注的焦点。“工作压力”作为“压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工作压力过大,会造成员工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降低,甚至产生离职的意愿;在过去的研究中发现,员工离职意愿是其离职行为重要的前因变量,具有十分好的预测效果。员工正常的离职意愿以及现实的离职行为是可以被企业接受的,但如果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出现员工大量流失的情况,一方面会阻碍企业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也无法保证企业未来发展的智力资源,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简言之,企业员工的高离职率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企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甚至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存。高离职率的预测变量就是员工普遍较强的离职意愿。作为当今世界增长速度最快的朝阳行业——IT行业历来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高工作压力行业,IT企业员工普遍承受着十分巨大的工作压力,我国每年IT行业人才缺口约为20万人,.IT人才的流动率相当高,有些地区IT企业的员工离职率甚至达到50%,远远高于传统产业员工的流动率,IT企业员工的高流动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行业高工作压力造成的。在目前的经济危机前提下,虽然员工寻找新工作机会的难度增大,但高工作压力造成的IT企业员工离职意愿是仍然普遍客观存在的。一方面,保证IT企业员工离职率在正常范围内,避免人才的过度流失,对于保证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借鉴2003年网络经济危机结束后,IT企业员工高离职率对部分IT企业造成毁灭性影响的教训,在现阶段内,对工作压力和离职意愿进行关联分析,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界对于工作压力的研究起点在于对工作压力的定义,整理前人对压力的定义,主要有刺激类定义、反应类定义和交互作用类定义,学者分别从工作压力的源头、结果和作用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刺激类和反应类定义作为静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工作压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了必要和充足的准备,国内外70余年对工作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的研究使工作压力作用模块的内容十分丰富,结构体系也相对完整;建立在交互作用类定义基础上的动态理论,在辩证法的指导下,比较清晰地解释了工作压力作用于员工,员工个体决策,并产生相应压力反应的结果这一完整的系统过程。静态理论是动态理论发展的基础,动态理论对静态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在对工作压力作用过程研究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后,笔者发现,理论界针对工作压力的研究多采用引入缓冲变量的方法构建模型,对离职和离职意愿的研究则多采用引入中介变量来构建模型;对于工作压力与离职意愿的关联性分析,目前主流理论研究较少,少部分研究仍主要采用引入中介变量的方法。必须注意的是,否定缓冲变量的作用与工作压力主流研究思路是相悖的,本研究强调引入中间变量(初始认为其为缓冲变量),简化OSI理论架构,并通过后续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判断中间变量的性质为中介变量,或是缓冲变量。本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整理历史文献,梳理理论界对于工作压力、离职问题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框架,设计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模型。(2)搜集数据,并依照已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为研究前所提出的假设提供数据支撑,并根据结果对已构建模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3)根据数据结果,提出管理建议。笔者希望本研究能为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科学有效地控制离职率,保证IT企业发展必须的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希望本文能为金融危机条件下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