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自在之物概念的悖论及其消解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jc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哲学,主体性被提出后,一些哲学家把现象看成是主体心灵的产物,而现象“背后”的物则是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因此我们无法通过感官感知的方式来确定物本身是否是实在的。这样的心物二元论伴随着如下为人所熟知的怀疑论:我们只能获得关于物的表象的观念,而放弃作为实体的物的可知性。康德在他的第一批判中多次提到自在之物刺激心灵这样一种构想,这似乎意味着心和物之间存在某种认知关联;但是他同时又主张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心灵的认知能力不可能在自在之物的领域得到调用。这两种主张是否可能存在矛盾?本文将在第一部分对此予以澄清。首先,刺激心灵的是自在之物吗?刺激心灵的“对象”是自在之物,还是经验性对象?这个对象只能是自在之物。经验性的对象就是现象,康德的现象是心灵和“物”的关系的结果,即心灵能够把握到的现象就经经是心灵与“物”的关系的产物了,可以说现象经经是刺激的结果,把刺激解释成刺激的结果再刺激心灵是奇怪的。其次,为何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因为对象是如何被给予的只和感性有关。范畴不以感性的直观方式为前提,就没有权利假定那样的对象能够被给予。既然实在性的保证只能由感性直观提供,而一切认识又必须是对实在的对象的认识,故而认识的范围是被感性限制的,这是我们认识的界限,因此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刺激心灵的是自在之物和自在之物是不可知这两种构想之间存在显然的矛盾,这至少是后世哲学家们诟病自在之物概念的原因之一。第二部分我将讨论朗顿(Rae Langton)对自在之物概念的解读,她通过引入内在属性和关系属性的区别,来缓解自在之物既刺激主体的心灵但同时心灵又是对其不可知的矛盾。我认为,基于这种解读,上述矛盾可以得到消除。首先,自在之物具有内在属性,内在属性不是关系属性。关系属性是可知的,内在属性是不可知的。其次,自在之物是具有内在属性的实体,现象是是具有关系属性的自在之物。我们不具有自在之物的内在属性的知识是因为,人类的知识依赖于感性,而感性是接受性的,我们只有被自在之物刺激时,才会有关于自在之物的知识,只不过,基于这种刺激我们所认识的只是自在之物的关系属性,而非其内在属性。最后,我认为朗顿实际上是这样来化解矛盾的: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具有“它们的内在本质是什么”的知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是可以说,我们知道自在之物的存在,我们也知道自在之物具有内在本质,我们只是不知道它们的内在本质是什么,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它们的关系属性。
其他文献
为提高校正模型的预测精度,以烟草中淀粉近红外光谱(NIR)校正模型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全光谱波段(FS)、方差光谱(VS)筛选光谱变量和遗传算法(GA)筛选光谱波长,结合偏最小二乘
本文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检举是道德的吗?检举应该遵循哪些伦理原则?检举伦理如何得以实现?其目标在于力图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有所创新: (1)从道德的角度为检举“平反”。尽管
本輯《中國經學》業已編定,主要內容與觀點介紹如下:rn一是對清代學者之成説提出商榷.清代考據學成就頗豐,經學家輩出,涌現許多名作大著,學界多奉爲圭臬.本輯所刊趙生群、郭
期刊
近三十年来,对于心肌病的临床、病理、血流动力学和非侵入性研究日趋深入.心肌病中以充血性心肌病较为常见,但系散在发生,偶尔见于高血压和感染性疾病之后,许多病例其病因不
情感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方法。为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环境、鼓励学生发挥自主学习、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发掘感人力量,都将对情感教学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Emo
期刊
在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心血管功能的保持在于能否使动脉粥样硬化消退或延缓其进展速度,以及促使出现足够的侧枝循环.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诱发和消退在许多实验动物,
素质教育大背景下,贯彻执行《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如何基于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通过校际、校内的互助式调研,我们在看到问题
近十多年来,国外同种骨髓移植已有不少报告,国内近三年来也已有了成功报道。在人胎肝造血细胞性能、含量、保存及临床应用方面,近年来国内也已作了研究。同时,胎肝移植(FLT)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