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教育心理学、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随机进入教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对所任课班级的学生的问题意识状况和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以及对部分学生的访谈结果作为本研究的现实依据;结合“问题前置式”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与自身实际教学经验,认为现今流行的问题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以问题作为导引的阶段。问题意识、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既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又是我们当前的教学目标。而在现实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往往被简单处理为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最终仅以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作为目标。在问题教学过程中应有一连续的程序来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使问题产生的主体回归到学生,这样就不能闲置每一环节,课前、课后应该同样引起教者的重视,因为这里的前后本身就是连续的。基于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在以三到四个精辟的问题作为导引(前置问题),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处理前置问题时出现的障碍,恰当合理地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于课堂结束之时或结束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其中包括对原有问题的反思总结、在原有基础上的新思考与再认知(回归问题)。本文除了在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外,又补充了前置问题的设置原则,明确了这里的问题解决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差别,并且对回归问题的基本特征做了归纳。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总结出注重动态性、激励性、客观性、层次性与评价结果多样性等原则的综合应用,并辅以实施开放式作业。明确指出要关注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采取激励策略,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出问题。这样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关键的一点是,更能培养学生的自觉问题意识,而不是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所设置的条框之内,让学生有相对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做和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