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絮凝剂的菌株筛选、培养条件优化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linch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絮凝剂由于其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可自行降解及使用范围广的特点,其开发与应用研究一直是近年来生物制剂领域的热点。为了从活性污泥中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絮凝菌株,并初步研究絮凝菌株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可行性,本论文做了从前期菌株分离到后期发酵罐培养的一系列研究工作。首先从三种不同的活性污泥中通过富集、初筛、复筛,分离出了四种絮凝性能良好的絮凝菌株:B-04、B-20、B-47、M-03。通过染色实验分别观察了各絮凝菌的形态。用廉价的鱼血培养基对这四株菌进行了培养,发现此廉价培养基培养的菌株絮凝性能较好,可以作为絮凝菌株培养的替代培养基。考察了不同絮凝条件下这四株菌的絮凝性能,包括不同的环境pH、不同的静沉时间、不同的高温处理、不同的助凝剂投加量及不同的絮凝菌株投加量。结果表明絮凝菌株在碱性环境下有更高的絮凝率;静沉时间越长,絮凝效果越好;高温处理发现菌株的絮凝性能并没有减弱,反而加强,这说明这些絮凝菌株中含有糖类絮凝物质。并测定得到了助凝剂氯化钙及发酵培养上清液的最佳投加量。之后对絮凝菌B-20进行了热诱变和紫外诱变实验。比较了热诱变后得到的菌株B-2022与原菌株的絮凝性能差异,结果显示絮凝性能确实有所提高;紫外诱变得到的传代稳定菌株B-202225与原菌株相比,絮凝性能提高了2.4%。为了通过改善培养条件提高菌株的絮凝性,进行了L9(34)正交实验,考察培养液初始pH、培养温度和摇床转速的改变对四株菌絮凝性能的影响;并对菌株B-04进行了单因素实验;测定了四株菌的生长曲线,及不同培养时间菌株絮凝率和发酵液pH的变化。为了能将絮凝菌株投向工业化生产,对絮凝菌B-04进行了发酵罐培养研究,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了菌株生长速率模型、基质消耗速率模型和絮凝产物生成速率模型。为了能够对絮凝菌株的化学性质做进一步分析,从而对絮凝机理有更深入的认识,对絮凝菌株B-04进行了提纯研究,测定了提纯物的糖和蛋白质含量,并对提纯物进行了紫外和红外图谱测定。对这些化学测试的分析初步表明,菌株B-04中的絮凝物质主要是糖类物质。对絮凝菌株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对染料溶液、活性炭溶液、模拟废水的色度、浊度和COD的去除能力,测得B-20、B-47对染料废水色度的去除率为80%左右,B-04为70%左右,M-03为60%左右;四株菌对染料废水COD的去除率都达到80%以上:B-04对活性炭溶液的色度、浊度和模拟废水COD的去除率都达到95%以上。本论文开发出的絮凝菌株B-04絮凝能力强,絮凝粘度高,本论文已初步研究了其工
其他文献
在仙道诗研究中,研究者们要么倾心于游仙诗的探讨,而将道教诗歌冷落一旁;要么致力于其创作鼎盛时期的梳理,而将其他时段弃之不顾。却往往忘了,对世人来讲,“仙道诗”仍是一个
截肢康复是指从截肢手术到术后处理、康复训练、临时与正式假肢的安装和使用,直到重返家庭与社会的全过程。文章重点论述了截肢部位的选择,现代截肢手术的改进,儿童截肢的特
重点介绍临床研究中样本含量的估计条件,阐述一些常用的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其中着重介绍了定量反应资料样本含量的计算方法,定性反应资料样本含量的计算方法以及直线相关研
本文主要在周期极化晶体准相位匹配技术的非线性频率变换方面展开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和分析。第一章在对准相位匹配技术的基本理论,特点和未来前景以及周期极化晶体的特性,制作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虽然较早提出但却是在2000年开始的,但它同时也是当前新整改下的重要内容。该支付制度的改革,合理地避免了预算单位滥设账户和私自挪用政府资金的违法
本文在大量调研国内外危险废物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危险废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文对我国危险废物的产生情况及危害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关于
目的:对35例下肢慢性缺血性截肢患者进行病例分析,探讨下肢动脉造影评分系统对慢性下肢缺血患者截肢平面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自2001-06/2004-
软件质量是一个直接影响顾客使用和应用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做出高质量的软件,首先就要测量出目前的软件质量状况,因此,如何度量软件质量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目前
光子晶体光纤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光纤,其特点是包层排列有规则或随机分布的波长量级的空气孔。包层中的微结构使得光子晶体光纤能够呈现出许多传统光纤不具备的特性,其中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CAFS)是近年来出现并得到长足发展的一种高效泡沫灭火系统。本论文首先讨论了试验用CAFS系统的设计和建立,包括CAFS系统动力配置的设计、总体参数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