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絮凝剂由于其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可自行降解及使用范围广的特点,其开发与应用研究一直是近年来生物制剂领域的热点。为了从活性污泥中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絮凝菌株,并初步研究絮凝菌株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可行性,本论文做了从前期菌株分离到后期发酵罐培养的一系列研究工作。首先从三种不同的活性污泥中通过富集、初筛、复筛,分离出了四种絮凝性能良好的絮凝菌株:B-04、B-20、B-47、M-03。通过染色实验分别观察了各絮凝菌的形态。用廉价的鱼血培养基对这四株菌进行了培养,发现此廉价培养基培养的菌株絮凝性能较好,可以作为絮凝菌株培养的替代培养基。考察了不同絮凝条件下这四株菌的絮凝性能,包括不同的环境pH、不同的静沉时间、不同的高温处理、不同的助凝剂投加量及不同的絮凝菌株投加量。结果表明絮凝菌株在碱性环境下有更高的絮凝率;静沉时间越长,絮凝效果越好;高温处理发现菌株的絮凝性能并没有减弱,反而加强,这说明这些絮凝菌株中含有糖类絮凝物质。并测定得到了助凝剂氯化钙及发酵培养上清液的最佳投加量。之后对絮凝菌B-20进行了热诱变和紫外诱变实验。比较了热诱变后得到的菌株B-2022与原菌株的絮凝性能差异,结果显示絮凝性能确实有所提高;紫外诱变得到的传代稳定菌株B-202225与原菌株相比,絮凝性能提高了2.4%。为了通过改善培养条件提高菌株的絮凝性,进行了L9(34)正交实验,考察培养液初始pH、培养温度和摇床转速的改变对四株菌絮凝性能的影响;并对菌株B-04进行了单因素实验;测定了四株菌的生长曲线,及不同培养时间菌株絮凝率和发酵液pH的变化。为了能将絮凝菌株投向工业化生产,对絮凝菌B-04进行了发酵罐培养研究,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了菌株生长速率模型、基质消耗速率模型和絮凝产物生成速率模型。为了能够对絮凝菌株的化学性质做进一步分析,从而对絮凝机理有更深入的认识,对絮凝菌株B-04进行了提纯研究,测定了提纯物的糖和蛋白质含量,并对提纯物进行了紫外和红外图谱测定。对这些化学测试的分析初步表明,菌株B-04中的絮凝物质主要是糖类物质。对絮凝菌株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对染料溶液、活性炭溶液、模拟废水的色度、浊度和COD的去除能力,测得B-20、B-47对染料废水色度的去除率为80%左右,B-04为70%左右,M-03为60%左右;四株菌对染料废水COD的去除率都达到80%以上:B-04对活性炭溶液的色度、浊度和模拟废水COD的去除率都达到95%以上。本论文开发出的絮凝菌株B-04絮凝能力强,絮凝粘度高,本论文已初步研究了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