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资本市场中,按信息的披露形式,将信息分为公开信息和私有信息;按投资者对私有信息的占有与否,将投资者分为知情交易者和非知情交易者。现阶段,我国的A股市场仍是一个不完善且低效的资本市场(冯用富,2009),以私有信息占有为前提的内幕交易广泛存在。占有私有信息、具有信息优势的知情交易者在证券买卖过程中可以获得超额收益,但同时损害了非知情交易者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的交易秩序。知情交易行为产生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即信息不对称导致一部分交易者拥有另外一部分人所未知的事件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证券买卖。而质量保证、品牌及连锁经营可以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Akerlof,1970),同时,信息中介的发展亦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在证券市场服务机构的设置中,独立审计是极其重要的信息中介,对于缓解代理冲突和降低信息不对称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声誉的审计师会导致不同的信息质量(陈关亭和兰凌,2004;蔡春等,2005;漆江娜等,2004等);不同类型审计意见的信启、含量不同(李增泉,1999;宋常和恽碧琰,2005等)声誉是品牌效应的延伸(王帆和张龙平,2012);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是对财务报告质量不同程度的保证。由此可见,独立审计先天具有缓解信息不对称的作用,降低信息不对称是审计存在的直接原因。现存文献多聚焦于分析审计师声誉与信息披露质量、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及经济后果,鲜有文献直接研究审计师声誉、审计意见和信息不对称的关系,原因在于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是不可直接观测的,需要设计合理的指标进行测度,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尽管有些学者试图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和结果出发设计信息不对称的衡量指标,但这些指标都存在明显的缺陷。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发展及其和公司财务研究的融合为审计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其中关于信息不对称的衡量指标分为三类:一是买卖价差中的逆向选择成分;二是交易活动的价格影响;三是知情交易概率,而知情交易概率被认为是实证研究中衡量信息不对称的最好指标(Easley et al.,2002; Easley and O’Hara,2004)。知情交易概率是通过买卖订单的数量进行估算的。在公司治理的研究中,主要针对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忽略了知情者和非知情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研究,但两类信息不对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占有私有信息的内部人凭借其信息优势进入股市进行交易时便转化为知情者,所以知情者和非知情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可以反映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陈辉等,2012)。本文使用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的信息不对称指标-知情交易概率PIN值对信息不对称进行衡量,实证检验审计师声誉、审计意见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关系。本文的研究设计主要聚焦于独立审计对于投资者的信息价值,但同样对于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证券市场监管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丰富了审计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研究。本文分为六章,各章节的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全面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对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对研究框架与拟实现的创新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文献述评。本章概括性阐述了现存关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衡量、审计师声誉与信息不对称、审计意见与信息不对称三方面的研究文献,并在文献评述部分系统分析了已有文献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发现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本章为本文的研究指明方向。第三章: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本章分析了审计师声誉与审计意见缓解信息不对称的路径与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具体而言,审计师声誉发挥信号传递的作用,降低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审计意见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前提是能够识别信息不对称程度,审计意见通过揭示信息风险,对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行反映;非标审计意见中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能够向投资者反映不同的信息;通过检验上期非标审计意见与当期信息不对称的关系,分析审计意见对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预测作用。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以下假设:(1)审计师声誉越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2)审计意见能够揭示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当期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时,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而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意味着更低的信息不对称程度;(3)审计意见能够预测下期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上期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时,下期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第四章:实证研究设计。本章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变量及控制变量的定义和衡量、研究模型的构建、研究样本的选取。知情交易概率PIN值是本文的主要被解释变量,其计算模型是EKOP模型,使用的数据是金融高频数据,高频数据反映的是具体到秒的每笔交易情况,使用高频数据更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第五章:实证结果及分析。本章首先对研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单变量分析;其次,分别实证检验了不同声誉审计师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分国际“四大”和非“四大”、国际“四大”和国内非“六大”、国际“四大”和国内“六大”、国内“六大”和国内非“六大”四组进行分样本回归;再次,对非标审计意见对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揭示进行了检验,并进一步将非标审计意见划分为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和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最后,对上期非标审计意见与当期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关系进行检验,分析审计意见公布后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第六章:研究结论、建议、局限性与研究展望。本文的最后一章将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总结,针对投资者、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证券监管部门分别提出建议,并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通过实证检验,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审计师声誉与信息不对称程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实证结果反映了不同声誉审计师对于信息不对称的缓解作用,与国内非“六大”相比,作为高声誉的国际“四大”和国内“六大”能够显著降低信息不对称,审计师声誉对于投资者是具有信息价值的,审计师的声誉机制已经发挥作用。(2)当期非标审计意见与信息不对称程度显著正相关,“四大”出具的非标审计意见反映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低,非标审计意见具有信息传递作用。进一步的分析中,将非标审计意见划分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针对删除标准审计意见的样本回归发现,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揭示更充分。(3)上期非标审计意见与信息不对称程度显著正相关。由于投资者获得审计意见并采取行动具有滞后性,所以本文通过检验上期非标审计意见与当期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关系,分析审计意见对信息不对称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上期为非标准审计意见时,知情交易概率较高,审计意见能够通过发挥预警作用,为投资者提供信息。本文研究拟实现的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将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审计理论的实证研究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公司财务学的研究逐渐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并日益受到财务学研究学者的青睐,然而,还没有文献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的信息不对称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研究(陈辉等,2012)。本文借鉴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成果,即使用知情交易费率PIN值对信息不对称进行直接衡量,实证检验作为公司治理重要机制的独立审计对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实现了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审计理论的结合。第二,引入知情交易概率直接检验独立审计的信息价值关于审计信息价值的研究主要围绕审计师声誉与信息披露质量、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和经济后果展开,未直接对独立审计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进行检验,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程度难以测度。知情交易概率被认为是实证研究中衡量信息不对称的最好指标,本文通过对信息不对称的衡量,直接检验审计师声誉与信息不对称程度、当期非标审计意见与信息不对称程度、上期非标审计意见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之间关系,对独立审计的信息价值进行考察。第三,探究独立审计对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陈辉等(2012)研究指出,信息不对称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称为第一类信息不对称);二是知情交易者和非知情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称为第二类信息不对称)。在以往的研究中忽略了第二类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而第一类信息不对称又难以测度,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提升了第二类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且第二类信息不对称能够反映第一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知情交易者和非知情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反映了私有信息对股票交易的影响程度,基于该视角的研究,能够分析审计对私有信息的影响,即独立审计对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