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汞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物非必需的重金属污染物,除了纺织、电镀、制药等工业生产造成环境污染外,生活中通过海洋动物食品、牙科填充材料、燃煤、香烟、增白化妆品等多种途径的接触,其以蒸气和粉尘形式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侵入机体,引起人体组织器官的损害。20世纪50、6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就是最为典型的事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10年就启动了“汞公约”谈判,限定各国汞的生产、使用和排放。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研究显示,各种汞及汞化合物通过水和土壤微生物的甲基化形成脂溶性的甲基汞,从而极其容易通过胎盘屏障和血脑屏障进入胎儿的神经中枢,影响胎儿和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汞的危害还具有潜伏遗传性,即使成人未出现明显汞中毒症状,其子女也可能罹患水俣病。在电子垃圾回收拆解过程中,随着不规范开放式的加热、酸洗和焚烧,存在于废弃电脑原件中的汞被排放到环境中,造成严重污染。本研究组通过多年对电子垃圾拆解区新生儿脐带血、胎盘组织、儿童外周血中铅、镉、铬等重金属含量,以及多溴联苯醚、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等持续性有害有机污染物含量的检测均明显较高,并对儿童和新生儿的神经、智力、体格发育,以及新生儿出生结局产生了一定负面的影响。由于存在于电子垃圾中的汞,极易经过高温焚烧而气化引起污染环境,对人体产生损害。因此,如何消除或降低环境中汞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是当今备受国内外关注的问题。探讨不规范家庭作坊式电子垃圾拆解区孕妇、儿童暴露状况,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提高健康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在建立微量酸消化-原子荧光光度计法检测脐带血汞的基础上,探讨分析电子垃圾拆解区新生儿脐带血汞暴露状况及其相关影响。 材料与方法:自2008年10月-2010年12月,共募集新生儿脐带血192份(暴露组111份,参照组81份),同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所有样品的募集均通过孕妇本人的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采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检测脐带血汞暴露水平。 结果:暴露组脐带血汞暴露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Mean±SD:11.94±8.74,9.45±6.02μg/L;Median/25th,75th:8.52/5.50,15.12;8.37/4.86,11.4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脐带血汞暴露水平与产妇年龄、环境污染区居住时间、每周乳制品食用次数有关;暴露组新生儿体重低于参照组(Mean±SD:3129.91±373.95 g,3279.01±355.22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6,P=0.006)。 结论:通过对不规范的电子垃圾拆解区新生儿脐带血汞暴露水平检测与分析,表明该地区环境汞暴露对当地孕妇和新生儿生长发育带来一定的危害,为进一步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提高健康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