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语言学也叫批评性语言研究或批评性语篇分析,是1979年由英国语言学家Fowler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语篇分析是新兴的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涉及许多其他研究领域,属于交叉性学科。现代语篇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有五种:结构性语篇分析、认知性语篇分析、社会文化语篇分析、批评性语篇分析和综合性语篇分析。不同的分析方法遵循不同的理论,侧重研究不同的方面。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语篇,例如:电视、广告、报刊、官方文件和法律法规等,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角度揭示语篇、意识形态和权利的关系:意识形态影响语篇生成,语篇对意识形态有反作用;语篇和意识形态都是源于社会结构的权利关系并为之服务。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诞生和发展,既是语言学研究发展的成果,也满足了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批评性语篇分析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批评语言学独特的语言观是:语篇是社会过程。语篇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对社会有反作用。语篇的生成和理解是与语境相互作用的结果。Fairclough(2001:6)批评了语言学中的实证主义的倾向,即仅仅热衷对语言事实的客观描写,注重“什么”的问题,而忽视了“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批评语言学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语篇分析来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在语言研究上,批评语言学受到“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影响。其主要内容是人类语言结构决定思维。虽然这一假说存在许多异议,但是语言学家一致同意语言对思维有影响作用。因此批评语言学把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纳入研究范围。批评语言学的方法论主要建立在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之上,但也不排斥其它适用的概念和方法。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当我们分析语篇的时候,可以把其中语言形式和这些功能相联系。语篇的结构和所运用的语言形式是发话人在其交际目的和各种社会因素作用下,从整个语言体系中选择的结果,因而它们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意识形态意义。在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时,应该特别注意考察分类、及物性、转换(名物化、被动化)、情态、主位和连贯等语言现象。批评语言学通过对语篇的分析,揭示了话语、权利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我们不但要学习批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要积极投入社会实践,自觉摈弃落后、不平等的观念,以语言为工具建设更加公正、合理、先进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