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朝公牍文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对公牍文进行总体概述:概括和归纳公牍文的定义、特点和种类,简述公牍文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介绍“公牍”二字的产生和使用情况。第二、三章从文体入手,选取诏、策、章、表、奏、启、檄、移等主要公牍文体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追溯它们的源头,介绍写作格式,并揭示其文体功用和写作特点。如章以谢恩,表以陈请,二者的写作特点共同表现为叙情陈志,注重辞采;奏主于按劾纠谬,启重在感谢恩赐,前者当明允笃诚,理切辞洁,后者则表现为篇制短小,兼重情采;檄用于威告责让,则有事昭明辨、气盛辞断的特点。第四、五章探讨南朝公牍文的文学化倾向。第四章论南朝公牍文的文学化演进。这主要侧重公牍文的外在形式,即骈文化的讨论。兹将南朝分为刘宋、齐梁、陈代三个阶段,选取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公牍文作家作为考察对象:刘宋之傅亮、颜延之、鲍照、谢庄,齐梁之王融、谢胱、沈约、任防、江淹、萧纲、萧绎,陈代之徐陵及同时期北周的庾信。由于骈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对仗,故本章主要采取统计和分析诸代表作家的公牍文的对仗句子所占总句数的比率、对句的工稳情况等来考察其骈化程度,同时兼论公牍文的用典、辞藻和声律等方面。通过种种考察和分析,得出结论:公牍文自刘宋至陈代,对句由低于总句数的一半到超过一半,完成了由散文至骈文的转变。同时这一转变又伴随着用典日益巧妙,辞藻日渐华美,声律日趋协调。第五章论南朝公牍文内容及功能的演变。南朝诗赋的写作由“言志”走向“缘情”,这几乎学界的共识。但此一趋势在应用性极强的公牍文中也有相似的体现,却鲜为人知。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先秦两汉到南朝,公牍文写作的政治意识由强转弱,其政务性愈来愈不受重视;南朝公牍文中重在陈政言事的文体奏、制、策等的篇数锐减,而偏于述个人私情的启、敕等则数量大增;南朝出现了以公牍文体写作游戏之文的现象。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南朝公牍文陈政务功能日益萎缩,述衷情的成分日渐增加的情况。虽然南朝公牍文中述衷情功能最终没有代替陈政务,但是此一功能的发展似已达公牍文所能承受的极限了。而这种极限正体现了南朝公牍文的文学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