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的重要策略之一。甘肃省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脆弱生态地区,亟需在发展过程中破解“PPE”恶性循环的怪圈,实现“脆弱生态环境—贫困”系统的协调发展,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成为甘肃省重要的发展路径之一。关于经济与环境的研究已有大量成果,但是将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作为一个整体的耦合研究较少,兼顾省域尺度的多年度定量分析研究成果也尚不多见。本文尝试从这一角度进行探讨,对甘肃省的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关系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以系统耦合理论、协调发展理论、PPE恶性循环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全文的理论框架,收集整理甘肃省2000-2014年的数据资料,在深入分析甘肃省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之间耦合机制的基础上,以甘肃省及其各市州为研究样本,分别构建甘肃省脆弱生态环境水平与贫困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耦合度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在逆向测度下对研究区2000-2014年的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评价得分、两者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分异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从时序角度看,甘肃省脆弱生态环境和贫困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状态,受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低水平耦合协调、耦合协调度增长、高水平耦合协调生态环境滞后三个不同阶段。甘肃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性演变表明脆弱生态环境会导致贫困发生,相反贫困也会加重生态环境破坏,两系统若无法实现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则贫困地区人口将难以在“贫困加深——破坏生态环境——贫困更深”这一恶性循环中脱贫,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将遭到更深破坏。(2)从空间分异角度看,甘肃省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两系统耦合协调度非均衡性显著,具体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各市州所处区位和经济基础等因素的综合差异是造成二者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脱节。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从整体上考察两者的综合发展水平,甘肃省西部河西五市耦合协调度高,说明两者综合发展水平高,生态环境治理同扶贫开发协调程度好,两系统相互促进良性发展;陇中和陇南集中连片特困区耦合协调度较低,说明两系统相互遏制,或一方阻碍限制另一方,恶性循环。甘肃省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共生共存,在今后扶贫攻坚中应该充分重视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提高两者良性协调程度,并通过治理当地生态环境达到减少贫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