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马礼逊编纂的《华英字典》作为世界第一部汉英字典,其影响深远。关注者多从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哲学、政治、风俗、礼仪等视角研究,但其中丰富的中文医学词汇的英译情况,尚未得到研究。由于中英文化内涵的不同,中西方学者在中医的认识上存在差异,这些直接体现在早期的中医词语英译之中。研究该字典收录的中文医学词语英译情况,可以了解文化差异对早期中西医交流的影响,同时也为现代中医术语英译提供借鉴。 方法: 《华英字典》的篇幅大,共4595页,分3卷,共6册。笔者通过阅读、截取、录入、分类、分析等研究方法,将书中所载与医学相关词语进行摘录,并按中医术语类别从哲学基础、藏象诊法、人体部位、精气血津液神、经络腧穴、病因病机、治法养生、方剂药物、各科病证等方面分类汇编。各大类下再根据中医学特点又分为数个小类。其中,中药按药物功效分为21个类别;病证梳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男科、五官科、疫病七类,内科病再细分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七个小类别。结合中医理论,分析马礼逊对中医术语的英译情况,与现代中医英译进行比较,并探讨其翻译策略。 结果: 从《华英字典》中辑出与医学相关的词语740条,分为十大类,其中哲学基础44条,藏象诊法57条,人体部位198条,精气血津液神27条,经络腧穴50条,病因病机44条,治法养生36条,方剂药物136条,各科病证109条,医著人物及其他39条。 从十大类别中,分别选取部分代表性词语进行分析,例如:“阴阳”、“脏腑”、“丹田”、“血”、“腧穴”、“瘀”、“心肾不交”、“络脉”等。在已分类医学词语的基础上,归纳研究马礼逊对中医方剂名、中药名、中药性能的翻译特点。此外,还结合中医特有的概念,论述马礼逊的英译得失。发现马礼逊对中药的翻译策略,主要是从药物名称、别名、科属分类、形态描述、生长环境、用药部位、化学成分、性味、功效、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翻译。但并不是每一味中药都涵括以上各方面内容,可能与本书并非专门医学专著有关;对于中医病名的翻译策略,包括从病因描述解释病名、以症状描述解释病名、意译为西医病名等。此外,也从实例论述穴位和医学著作之英译策略。这些策略对跨文化理解中医术语有一定意义。 结论: 就研究《华英字典》而言,笔者发现马礼逊对中国医学文化所做的翻译只能是近似的,文化的误读在所难免,如:“?,解?”、“腑”、“三焦”、“消渴”等字词的翻译不完全准确。中西语言之间的任何翻译几乎都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是文化要交流,翻译又是必需的。《华英字典》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英汉-汉英的对照字典,体现了西洋传教士学习汉语的最初情况。该字典收录的中文医学词语,反映了早期来华传教士所关注的内容。无论是哲学基础、人体部位,还是经络腧穴、方剂药物,甚或病因病机、治法养生,均能体现马礼逊的医学观察行为和医学思考意识。而尤其是其中所载病证部分,更是医学观念的直接体现。其中翻译不当的地方,也往往是最具中医理论特色的地方,马礼逊翻译的得失对现代中医英译的发展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