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适宜性是指土地本身所提供的生态条件(如光、热、水、土以及地形等)对某种用途的适宜与否及适宜程度。山地公园由于生境存在比较大的异质性,可以利用生态适宜性分析为规划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目前园林景观规划中,适宜性分析方法应用较少,因此有必要加强适宜性分析方法的研究。本文以鸿恩寺公园规划区为对象,通过现场生境调查,并通过R2V对地形图的赋值、校正,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加分析、径流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技术手段,对鸿恩寺公园的地形、土壤、水文和植被4个方面进行了适宜性分析。1、地形分析,包括高程分析、坡度分析、坡向分析。经过分析可以得出山体坡度范围0°-85°,山地区域朝南向的区域占公园规划面积的45%,南向由于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受到阳光的照射适宜进行植被景观的营造。2、通过对土壤类型、土壤容重的分析,结合坡度和坡向分析,重点分析了敏感区域——土壤侵蚀严重地区和陡崖地区,可以得出其中小于5°的平缓坡大致在山体的山顶、山脊位置;5°-25°的斜坡占地面积较大,基本位于山体的中间段,属于弱敏感区域:25°-45°的陡坡占山体的绝大多数,面积较大,属于敏感区域,林地应以保护为主,耕地不宜建设,应增加植被覆盖,以减少水土流失;大于45°的急陡坡比例很小,多为陡崖,是水土流失极敏感地段,很不稳定,易发生滑坡、垮塌,应增加植被覆盖,加强保护。其中超过18°的坡耕地土壤侵蚀模数较大,植被覆盖率很低,是水土流失极敏感地段,应进行植被恢复,增加植被覆盖度,是护坡林建设的重点区域,这部分占了规划区域的25%左右。3、根据水流方向、汇流累积量和汇流区域分析,结合地面的起伏度、山脊线和山谷线的位置,为洪恩寺公园的水体景观的选址提供必要的参考,最终确定了鸿恩寺公园湿地景观的位置和范围。鸿恩寺规划区域内自然降水主要汇集在山体的东南面,因此可以将湿地景观设置在此处。可能设置湿地的区域有两处,其中东南面南侧湿地所在区域较为广阔,流域面积约为84088m~2,可建成较大的生态湖泊;东南面北侧湿地所在流域面积为35939m~2,流域较为狭长,且存在一定数量的陡崖,可考虑设置阶梯状湿地,可形成独特的湿地景观,还可以将水体的净化。4、在对植被现状包括植被类型、植被郁闭度和植被盖度进行分析以后,结合鸿恩寺公园的土壤和地形分析,可以知道规划区土壤整体上为微酸性紫色土,占总面积的86.9%。紫色土、暗紫色土的有机质含量较高,主要分布在公园的西北面,也就是植被盖度大的区域。分析的结果为不同生境的植物配置提供合理的依据,确定了公园中不同区域的植物配置方法。游线沿途通过林相改造和绿化美化,重点突出林相、季相、林层、林缘线、林冠线和植物群落整体结构的景观效果,提供多姿多彩的植被群落景观观赏内容,达到提高整体植物景观质量的目的。将乔、灌、草等不同类别的植物进行合理配置以形成群落式的景观效果。护坡和坡岩采用植物处理,减少水土流失。护坡选择生长快、密度高、固土能力强、耐水性强、易养护的植物。对于沟谷地和园内水体,包括湖池、溪流等,周围的植物景观构建也不忽视。在沟谷存在次生灌丛的区域进行改造绿化,以针阔混交方式造景;并配置种类丰富的色叶小乔木、灌木和花灌木,丰富景观层次,或种植本地特色植物,形成独特的景观。为了保证景观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系统要建立合理缓冲区,用来保护生态脆弱地带,在起到连接各个景点的作用的同时,也建立了优美的园林景观。文中还对景观视线的可达性进行了分析,结合重点景区的功能辐射范围,建立合理的重点景区的缓冲区。最终根据各个单因子的分析结果,通过Arc view的叠加分析,确定了鸿恩寺公园各区域的适宜性等级,为景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规划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