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瓢虫捕食有助于多种作物上蚜虫的控制。但捕食性瓢虫搜索等行为仅局限于对个别瓢虫与个别作物上蚜虫的研究。在多种作物共存的农业生态系统中,捕食性瓢虫对生境的搜索与偏好行为未见报道。本研究于2013-2014年对普通农田和试验小区中不同植物上蚜虫及各种瓢虫的种群数量进行系统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普通农田和试验小区中,捕食性瓢虫的优势种类是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七星瓢虫所占比例最少。通过分析蚜虫种群密度与瓢虫种群密度的相关性发现,在普通农田中,2013年和2014年的蚜虫种群密度与瓢虫复合种群、成虫和幼虫的种群密度均正相关。具体地说,蚜虫种群密度与异色瓢虫种群、成虫和幼虫的种群密度均正相关;蚜虫种群密度与龟纹瓢虫种群、成虫和幼虫的种群密度同样地正相关;蚜虫种群密度仅与2014年的七星瓢虫种群及其幼虫正相关。在试验小区中,2013年,仅蚜虫种群密度与瓢虫复合种群幼虫密度正相关,而与瓢虫复合种群和成虫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2014年,蚜虫种群密度与瓢虫复合种群、成虫和幼虫的种群密度均正相关。对于异色瓢虫,2013-2014年各种相关性与瓢虫复合种群的相关性相同;对于龟纹瓢虫,除了与异色瓢虫的相关性相同外,2014年蚜虫种群密度与龟纹瓢虫种群密度也正相关;对于七星瓢虫,仅2013年的蚜虫种群密度与七星瓢虫及其幼虫种群密度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捕食性瓢虫的生境搜索与偏好行为主要以蚜虫丰富度为线索。同时,基于华北地区普通农田中不同植物的发生与分布面积及其蚜虫丰富度,明确了捕食性瓢虫的季节性生境转移规律。5月初至6月初,瓢虫主要集中在小麦、桃、苹果、播娘蒿、泥胡菜和杨树苗等植物上;6月中旬至8月初,陆地棉、葡萄、艾蒿、野艾蒿和杨树苗等是瓢虫主要的生境植物;而8月中旬至9月初,瓢虫大量转移到玉米、野艾蒿、藜和榆树等植物上。此外,通过分析植物生育期对瓢虫种群动态的影响发现,龙爪槐、绿豆、蓖麻、凤仙花和硫华菊在花期即使蚜虫种群数量很低或没有,仍然可以维持较高的瓢虫成虫数量。说明植物蜜源在捕食性瓢虫的生境搜索与偏好行为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同时,在玉米、高粱的喇叭口期两种植物上基本调查不到蚜虫,而此时瓢虫种群数量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喇叭口期可以提供瓢虫躲避夏季高温的庇护所以及潮湿的微气候栖境。说明瓢虫对个别具有能提供庇护所植物的特殊生境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偏好行为。以上研究结果为解析华北农田生态系统中捕食性瓢虫的生境搜索与偏好行为机制,明确捕食性瓢虫的生境转移规律,以及构建天敌的植物支持系统,促进天敌的区域性保育与控害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