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一位,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如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依然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论文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自然观从其生成背景、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概括总结。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有其特定的生成背景。资本主义掠夺式的生产方式对自然进行毫无节制的开采和利用,打破了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最大限度,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立足于十九世纪“三大发现”等蕴含普遍联系的自然科学成果,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的基础上,克服了资本主义机械自然观的局限性,构建起系统的生态自然观。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涵盖“自然演进论”“人与自然关系论”“自然报复论”等主要内容,具有唯物性与辩证性、实践性与前瞻性等鲜明的理论特质。“自然演进论”探究了自然界的生成演化规律,从而揭示出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这是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基础。“人与自然关系论”是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核心议题。它科学阐述了自然界是一个天然存在且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生态系统,“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并且依赖于自然而发展。相对于自然而言,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体,人类可以主动改造自然,同时也会被动接受自然强加在人类身上的结果。因此最终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报复论”着重探究了生态失衡的原因和消解路径。自然报复人类并不是自然“主动挑起”,而是人类被迫接受自己实践活动的后果。因此,只有把人类实践活动置于自然规律之下,才能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从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资本主义现状出发,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自然生态失衡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固有矛盾不仅直接导致资本主义劳动产品分配的不公平性,而且承担生态后果的群体不对称性也凸显出来。即资产阶级成为产品的占有者和优质生态环境的享用者,而无产阶级既丧失了对劳动产品的占有又沦为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受害者。因此,变革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建构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根本之所在。恩格斯自然生态观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一方面,它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人和自然不是简单的主客体对立关系,自然需要突破作为受动性的客观存在,人类也应该超越消极无为,这些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四个一”思想的理论先导。另一方面,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践启示。生态失衡、自然报复的惨痛教训让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及至当下,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尤为重要。我们坚持以“生态就是生产力”为导向,依赖科技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常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