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道菌群失调是腹泻型肠易激(IBS-D)发病的原因之一,但肠道菌群的实际变化规律并不是十分清楚。临床上已使用微生态调节剂来干预肠道菌群,从而用于治疗一些胃肠道疾病。本课题旨在揭示IBS-D的发病机制,为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上的使用提供实验依据。目的:通过动态实时监测肠道菌群的改变来研究腹泻型肠易激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过程,对发现的IBS-D特征性菌群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临床验证。采用功能性低聚果糖(FOS)来增进肠道菌群的恢复。方法:在一个月内连续收集一名IBS-D患者的粪便样品,之后使该患者每天服用6克的低聚果糖,持续2周时间。随后连续收集之后12天的粪便样品,收集期间仍不停止服用低聚果糖。提取粪便菌群总DNA,扩增16SrRNA,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检测该IBS-D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波动状况及其菌群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之后对发现的特征性细菌验证其临床意义,从临床上收集了15例IBS-D患者粪便以及10例在校健康志愿者的粪便样品,进行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统计分析患病组和健康组肠道菌群的差异性。结果:该患者在患病期间,其肠道菌群在整体上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并且与健康组相比,该患病组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益生菌柔嫩梭菌数量减少。服用低聚果糖后,该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在收集粪便期间未出现腹泻症状。DGGE图谱显示其肠道菌群整体稳定性提高,菌群多样性提高,并且益生菌柔嫩梭菌数量增加。为了验证检测到的特征性细菌与IBS-D疾病的关系,针对15例临床患者的粪便样本,采用灵敏度更高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健康组相比,IBS-D患者肠道菌群是失调的,并且患病组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益生菌柔嫩梭菌普遍性减少,有害菌增加,从而证实了其发现的临床意义。结论:IBS-D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功能性低聚果糖可通过提高肠道菌群整体稳定性来改善IBS-D患者状况。本课题为临床上使用低聚果糖治疗IBS-D疾病提供了实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