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式逆转录酶链反应检测腹腔胃癌细胞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ypx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来,胃癌仍然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新发病例21,900,死亡达13,500,预后极差。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地区,即使采用广泛的淋巴结清扫的肿瘤根治术,5年生存率在35%以下。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就诊患者大多数为浆膜受侵的进展期。腹膜是胃癌常见的复发转移部位,在胃癌手术病人中,术后以腹膜复发转移为常见类型,占复发转移病人的33-50%左右,部分病人腹膜是肿瘤复发转移的唯一部位,出现腹膜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20%,半数以上的患者最终死于腹膜复发、腹膜种植转移。由于胃癌一旦发生广泛的腹膜播散(peritoneal dissemination PD)后,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晚期病例,手术不可能切除大面积转移灶以改善生存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如何正确地筛检腹膜复发转移的高危病例,并给予适当的治疗,如手术切除结合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等综合手段,有望改进生存。传统的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测、螺旋CT、超声及腹腔镜难以发现早期腹腔内脱落的游离癌细胞(exfoliated cancer cells,ECC),灵敏度低,部分阳性患者仍有腹膜复发。因此找到一种高敏感度和特异性的检测腹膜转移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近年来,出现了荧光免疫细胞化学和逆转录酶联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t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法检测各类癌症病人骨髓、外周血及腹腔冲洗液中的癌细胞,为胃癌腹膜播散提供早期诊断和科学分期的新方法,同时也使检测微量肿瘤细胞成为可能,对腹膜已存在的微小转移病灶的患者,尽早地进行手术切除联合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消灭隐匿病灶,成为治疗成功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腹腔中是不存在上皮细胞的,若腹腔中检出上皮抗原,如角蛋白(cytokeratin CK)系列和CEA等,说明存在上皮来源的细胞,最可能是癌细胞。国内外近年来有少数几篇有关RT-PCR检测腹腔中癌细胞的文章,对此项测定有争议,因为:腹腔内污染可导致正常腹腔冲洗液癌细胞检测假阳性,白细胞、间皮细胞存在非法转录等。本课题以消除假阳性和非法转录为切入点。首先摸索出一种快速、简单采集腹腔冲洗液的方法,然后建立成熟的RT-PCR反应体系和条件,最后通过观察各期胃癌腹腔冲洗液CEAmRNA、CK19mRNA、CK20mRNA、
其他文献
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中不同结构型式的灯泡贯流泵,按照工况调节方式和传动方式及总体结构的组合,归纳为变频调节整体紧凑结构型(Ⅰ型)、变频调节现场可拆装结构型(Ⅱ型)、齿轮箱
空心结构纳米材料由于具有可区分的内部空隙,低密度,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减少质量和电荷传输的传输长度的突出特征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过渡金属化合物空心结构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和良好的化学性质而作为电能存储系统的电极材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采用溶剂热法制备α-Ni(OH)_2多级蛋黄-壳结构微纳球,并在其表面包覆一层Mn_2O_3,得到α-Ni(OH)_2@Mn_2O_3复合多级蛋黄-壳结构微纳球;此外,
目的:初步研究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在人胰腺癌细胞增殖、转移及放射敏感性中的生物学作用以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乳腺癌患者脂肪组织,制备脂肪组织浸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在北美、西欧各国大肠癌占全部癌症死亡原因的第2位,在我国大部分省市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5-6位,个别地区如
介绍了济柴新型船用柴油机曲轴的结构特点,使用最小直径校核的方法进行了曲轴强度的初步计算,在曲轴详细结构参数确定后运用AVL先进模拟软件Designer进行曲轴的疲劳强度计算
目的:绝经前年轻乳腺癌单用TAM或OFS联合AI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相关的临床指标,客观评价上述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的利与弊,试图寻找一种不良反应少且轻,更易被患者接受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方式。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2007年-2018年之间的绝经前年轻乳癌患者中,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符合条件的患者共119例,其中以单用TAM方案治疗
为了高效选取轨道不平顺随机样本,以满足车辆-轨道系统随机动力与可靠度分析中的激振源遍历性要求,依据轨道随机不平顺的弱平稳与谱相似特征,提出了一种轨道不平顺概率模型;
前言 恶性肿瘤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人类第二大杀手,是机体内在因素及肿瘤病因多因子作用综合的多阶段过程,目前医学界尚未找到根治肿瘤的有效方法。肿瘤的转移和侵袭是其预
蓝莓(Vaccinium spp.)为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L.)植物,其根系没有根毛,吸收能力没有显著优势,生长适应性差是蓝莓大面积推广栽培面临的一大难题。杜鹃花类菌
2013—2014年,逐次采集淮南城市大气降水样品,对其离子化学组分进行分析测试,并利用酸度分析、中和因子和富集系数等方法对其酸碱物质平衡和离子来源进行了分析。化学组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