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冲击通过引起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反应,进而影响各种实体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方式与途径,其传导可以有多种机制或渠道。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效果息息相关。它既是货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当局无法回避的重大实践问题。因此,为了使货币政策在经济运行中更好地发挥效应,必须明确各条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定位和作用,才能在我国现行经济运行的总体框架内,建立一套高效的货币政策传导体系。因而构建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于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94-2003年中国经济的相关数据,以Werner(1995)使用过的Var模型为基础,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变动及各金融变量对GDP波动的贡献率做量化分析,探讨银行信贷渠道存在的实证依据,以期能够对我国中央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提出参考性的政策建议。 全文分为四章,导论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与范围,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并简要说明全文的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在全文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一章简要回顾各种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研究了各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运行机制,对各个渠道予以简要评述。并介绍了近期国内学者的相关理论实证研究成果。 第二章承接上一章的分析,将我国的实际情况与第一章的理论探讨相结合进行分析,剖析中国现实,对现阶段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体系中信贷渠道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及其弱化原因进行理论分析。找出制约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率的根源。 第三章,利用1994-2003年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相关数据,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和银行信贷渠道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了银行信贷渠道仍然在当前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的结论,同时也对其弱化趋势做了实证检验。 最后一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总结全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认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该从二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近期保持信贷渠道畅通;二是远期内完善各种货币传导渠道,大力发展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