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明时期,佛教经典的诠释成为佛教义学兴起的标志与主要形式。此一时期的佛教,呈现出融通的趋势以及建立思想传统的倾向。中国佛教思想传统的建立,需要确立与之相应的“根本经典”,《楞严经》就是晚明佛教所重点诠释和弘扬的经典之一。
《楞严经》在唐代成立之后,便以其丰富的义理与独特的宗趣,成为中国佛教释经者关注的对象。唐代以降不断涌现的注疏,成为《楞严经》“圣典化”的重要形式。中国佛教各宗派对《楞严经》的诠释,逐渐形成了诸多的诠释群体与诠释谱系,也展现了佛教经典诠释的独特景观。
晚明《楞严经》的流行,集中表现于佛教各宗派乃至儒、道两家对此经的注疏。在此过程中出现的诠释上的分歧与冲突,恰恰反映出晚明佛教思想的融通趋势以及此中的紧张关系,也展现出此一时期中国佛教思想史的独特面貌。
本文梳理了《楞严经》圣典化的历史过程,阐述了《楞严经》的义理结构及其宗趣,重点分析了《楞严经》诠释背景下晚明佛教思想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佛教中国化以及中国佛教思想传统的建立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