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是配体活化的核转录因子,属Ⅱ型核受体超家族成员。该受体在糖代谢、脂代谢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已显示PPARγ被其激动剂(配体)激活后对外周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急慢性疾病的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吡格列酮、罗格列酮是PPARγ受体激动剂,动物实验已证实对脑缺血、脊髓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如Parkinson’s病、Alzheimer’s病)等有神经保护作用[2,3,4,5]。本实验用PPARγ激动剂(配体)吡格列酮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模型,观察其神经功能变化、脑水肿程度、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情况、神经细胞凋亡程度以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等,探讨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激活PPARγ后对TBI的神经保护作用,希望为治疗TBI提供一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致伤组、对照组、吡格列酮治疗组,对照组和吡格列酮治疗组采用改良的Feeney氏法制作TBI模型,治疗组在致伤前0.5h、致伤后6h、12h、24h采用吡格列酮(10mg/kg)灌胃,假致伤组和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TBI后6h、48h、5d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了解神经功能缺失改善情况;TBI后24h用干湿重法进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了解脑水肿程度;TBI后48h进行HE、Nissl及TUNEL染色观察脑组织损伤程度、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及神经细胞凋亡程度;TBI后24h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脑组织ICAM-1的表达变化。结果:实验制作的TBI模型稳定性、重复性和可控性好,模型建立成功;1. TBI后48h、5d,吡格列酮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 TBI后24h吡格列酮治疗组与对照组脑组织含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TBI后48h,吡格列酮治疗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和神经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 TBI后48h,吡格列酮治疗组脑组织ICAM-1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验成功建立了创伤性脑损伤模型;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能明显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和神经细胞凋亡,改善神经功能缺失;同时,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能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ICAM-1的表达,提示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可能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