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breastcancer,TNBC)和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ripple-negativebreastcancer,non-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R表现做回顾性对比分析,探讨TNBC的MR特征性表现,为TNB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影像参考,同时增加对TNBC生物学行为的认识,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2年4月-2013年2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乳腺科住院的原发乳腺癌的女性患者。每位患者术前均行双侧乳腺MR检查(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术后病理结果均为乳腺癌,且术后标本均行免疫组化检查,测定病理学预测因子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以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TNBC及non-TNBC两组。根据MRI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imagingandreportingdatasystemmagneticresonanceimaging,BI-RADS-MRI)标准[1],记录病变形态学表现(肿块的类型:非肿块型、肿块型;病变的形状:类圆形、分叶形及不规则形;边缘:光滑、毛刺状及不规则)、MR血流动力学表现(强化方式:均匀、不均匀及环形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intensitycurve,TIC)类型)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b=600s/mm2)。并记录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病年龄、是否绝经情况、是否有乳腺癌家族史),病理结果(肿瘤的最大径、病灶的数目分为单灶、多灶、多中心;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MR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82例,发病年龄32-86岁,平均年龄53.4岁;其中TNBC19例,占23.2%;2.病理结果显示TNBC以浸润性导管癌居多,也见于鳞癌(化生性癌)、髓样癌、基底样癌;82例乳腺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者共41例,其中TNBC组淋巴结转移患者为15例,占该组的78.9%,non-TNBC组淋巴结转移率为41.3%;TNBC组的组织学分级多表现为III级,non-TNBC则以II级居多,两组在病理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发病年龄、是否绝经情况、是否有乳腺癌家族史及肿块最大径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R表现结果显示,TNBC组病灶表现为分叶状、边缘光滑、环形强化的病例占该组的52.6%、36.8%、42.1%,高于non-TNBC组的比例(33.3%、6.3%、15.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的个数、肿块类型及TIC类型上,两者均更易表现为单灶、呈肿块型、III型TIC,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TNBC组与non-TNBC组病灶的AD(Cb=600)值均值分别为1.00±0.15×10-3mm2、0.92±0.14×10-3mm2,TNBC组较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NBC虽与non-TNBC病理类型均主要以浸润性导管癌居多,但TNBC仍可见鳞癌(化生性癌)、髓样癌及基底样癌特有病理类型;2.TNBC组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较高,具有更高的组织学分级,其恶性程度较高;3.TNBC较non-TMBC的MR征象更易表现为:在形态学表现上,单一病灶、呈肿块型,分叶状,边缘光滑,少见“毛刺征”;在血流动力学方面,TNBC多表现为环形强化,III型TIC类型;DWI方面,较non-TNBC更高的ADC值,以上MR征象为TNBC较为特征性表现,对诊断TNBC有一定的参考价值。TNBC的MR表现与乳腺良性病变的MR表现有一定的重叠性,加强对TNBC的MR征象的全面认识,才是诊断TNBC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