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核磁共振(~1H-NMR)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H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及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左金丸对大鼠胃热证的干预作用,从代谢网络和肠道菌群的角度探讨中医“证”的本质为临床诊断治疗胃热证提供客观依据,从整体层面阐释左金丸的科学内涵为该方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左金丸组。通过灌胃8%辣椒水煎液和1.5ml无水乙醇建立大鼠胃热证模型,观察并记录大鼠基本体征、体质量、肛温,胃组织病理学变化,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IL-2、IL-8及胃组织中PGE2、EGF的含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减轻(P<0.05),肛温、饮水量显著增加(P<0.05),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胃组织出现病理改变,血清中IL-2、IL-8水平显著增加(P<0.05),胃组织中PGE2、EGF水平显著降低(P<0.05);经左金丸干预后大小便性状、肛温与正常组接近,血清中IL-2、IL-8和胃组织中PGE2、EGF水平都趋于正常,初步证明胃热证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且左金丸对其有一定的干预作用。(2)基于核磁共振氢谱(~1H-NMR)建立大鼠胃组织的代谢谱图,分析胃热证及左金丸干预后大鼠代谢表型变化;根据OPLS-DA模型中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1和t检验(P<0.05)相结合筛选出与胃热证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然后通过Metaboanalyst和KEGG数据库对差异性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并构建代谢网络。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3-D-羟基丁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谷氨酸、赖氨酸、磷酸胆碱、甘油磷酸胆碱、牛磺酸、肌醇、肌酸、丝氨酸、乳酸、肌苷、苯丙氨酸、次黄嘌呤12种代谢物含量显著降低(P<0.05),左金丸能够显著回调其中8种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磷脂代谢。(3)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HPLC-QTOF/MS)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建立大鼠血清的代谢物谱图,利用PCA和OPLS-DA分析正常组、模型组以及左金丸组之间的代谢差异;运用VIP和t检验筛选出与胃热证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然后通过Metaboanalyst和KEGG数据库对生物标志物进行通路分析并构建代谢调控网络。结果显示在正离子模式下筛选出27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在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出14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左金丸可显著回调其中的18个生物标志物,发现左金丸干预胃热证的机制可能与能量代谢、维生素代谢、磷脂代谢、嘌呤和嘧啶代谢、胆汁酸代谢等有关。(4)通过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对各组大鼠粪便样品中的肠道菌群的16S rRNA(V3+V4)可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变化,LEfSe找出差异菌属。胃热证大鼠由于有害菌过度增殖导致肠道菌群结构紊乱,左金丸可通过促进有益菌和减少有益菌的丰度来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干预胃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