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存在着以居民消费不足为代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在回溯现有消费理论及有关中国消费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以公共支出的视角研究促进居民消费的方式。 通过对公共支出现状从总量、纵向配置、横向配置、横纵双向配置结构以及国际水平比较方面的研究,本文认为我国公共支出主要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当前我国公共支出总量呈快速上升态势,但占经济总量比重仍滞后于国际水平;其次,分税制的背景下,地方财政负担了较多的支出职能,且教育、医疗等民生性支出主要由地方负担。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民生领域支出,尤其是中央财政支出比重远滞后于国际水平;最后,我国公共支出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突出表现为人均支出的地区差异明显。 在分析公共支出通过居民收入提升、预防性储蓄降低、消费条件改善、负财富效应等渠道影响居民消费的基础上,本文利用了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公共支出及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同时比较了这种影响在区域间的差异。本文认为:总量而言,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有着显著的“挤入效应”,比较而言,这种效应在西部地区相对不显著;结构而言,没有针对性的经济建设支出往往对居民消费有负向影响,而针对性的提高经济、社会基础设施水平的市政维护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则对居民消费有着正向影响。用于技术进步等类别的支出对居民消费一般有着正向影响。东部地区更进一步的产业升级存在较大困难,该效应相对不如中西部显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各有不同:教育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已较高,进一步提高支出比重对居民消费影响较小;卫生支出对居民消费有着更广泛的促进渠道,正向影响更为显著;社会保障支出其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对于人口净流出的中、西部地区,负的财富效应明显,其在中西部地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往往是负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