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外周血中可溶性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的表达及其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zz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soluble fibroblasts activation protein,sFAP)的表达与肺癌临床特征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探索sFAP与肺癌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及其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1.Western Blot检测肺癌SPCA细胞株、肺癌HCC827细胞株及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s activation protein,FAP)表达。2.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初诊肺癌患者74例,女24例,男50例,年龄35~83岁,平均65±10岁。所有肺癌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同时选择同期本院体检中心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74名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上述人群血清中sFAP的含量,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CYFRA211)、糖类抗原CA-125,分析sFAP与肿瘤标志物CEA、NSE、CYFRA211、CA125的ROC曲线下面积。3.免疫磁珠分选健康人T淋巴细胞,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sFAP干预下T淋巴细胞的增殖。用ELISA法检测不同浓度sFAP培养下T淋巴细胞上清IL-2、IFN-γ的表达。结果1.不仅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表面表达FAP,肺癌SPCA、HCC827细胞株表面也存在FAP表达。2.sFAP在初诊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含量为1.67(0.51~4.14)ng/ml,高于健康人外周血中的sFAP含量0.84(0.31~3.00)ng/m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亚组分析显示:肺腺癌、鳞癌、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sFAP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组外周血中的sFAP含量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sFAP在不同年龄、性别及分期中的含量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肺癌组血清中sFAP的水平增高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及远处转移无关。4.对部分后续采用三代含铂两药方案化疗的晚期肺癌患者随访发现,化疗4周期后达到疾病控制(DC)的24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sFAP的含量分别为1.86(1.13~4.14)ng/ml和1.24(0.65~2.18)ng/ml;15例疾病进展患者(PD)治疗前后sFAP的含量分别为1.67(0.51~3.14)ng/ml和2.22(1.06~7.73)ng/ml,DC组和PD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差别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5.CEA、NSE、CYFRA211、CA-125、sFA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6、0.893、0.729、0.804、0.842。以s FAP为1.07ng/ml作为最佳诊断点时,敏感度为85.1%,特异度为86.3%。五种指标联合检测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3,敏感度为94.6%,特异度为89.2%。6.将分选出的健康人的T淋巴细胞用sFAP干预后发现,与s FAP浓度为0ng/ml组相比,5、10、20、50ng/ml组中T淋巴细胞增殖均受到明显抑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随着浓度的增高,sFAP对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的作用随之加强。同时检测不同浓度sFAP干预下T淋巴细胞上清中IL-2、IFN-γ的含量发现:与sFAP为0ng/ml组相比,实验组的IL-2、IFN-γ含量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sFAP浓度的升高,IL-2、IFN-γ下降越明显。结论1.FAP不仅在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表面表达,还可在多种肺癌细胞表面表达。sFAP在肺癌外周血中的含量高于健康人。2.肺癌患者外周血清中sFAP水平的增高与疗效呈负相关。这可能与sFAP通过直接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IL-2、IFN-γ的表达从而抑制宿主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有关。3.sFAP可能作为肺癌诊断及疗效预测的新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的增殖及杀瘤活性的影响。   方法:   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
实验背景:   尽管过去几十年中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心肌梗死仍然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病因。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壁结构、生理和神经体液各方面的变化
目的:通过前期的实验研究,可以观察到实验高压电烧伤后动物活体软脑膜、深筋膜、胃黏膜、肝脏、肠系膜、肠黏膜、肾皮质等的微循环变化,发现高压电流一方面可使局部组织微循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