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9年3月门诊或住院的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119例,诊断符合2004年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根据影像学、生化学和/或病理表现诊断为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且HCV RNA均>1.0×103 copies/ml,无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等并发症,肝功能Child-Pugh为B/C级的患者。对合并脾功能亢进,中性粒细胞<1.0x109/L和/或血小板<50x109/L的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先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所有达到干扰素治疗标准的患者均给予Peg-IFNa-2a 180μg/w联合利巴韦林800-1200mg/d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随访24周。治疗中根据耐受情况调整Peg-IFNa-2a及利巴韦林的用量或停药,对于Peg-IFNa-2a减量者疗程延长至72周,随访24周。66例未行抗病毒治疗者作为对照组,随访至96周。结果:对拟行抗病毒治疗的53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HCV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2b型(17例,32.08%)最多,1a型(14例,26.42%)次之,以下依次为1b型(10例,18.87%)、2a型(9例,16.98%)及未分出型(3例,5.66%)。于抗病毒治疗前对53例患者进行肝功能状况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 B级患者38例(71.70%),C级患者15例(28.30%)。对其中合并脾功能亢进,中性粒细胞<1.0x109/L,或血小板<50x109/L的患者26例,抗病毒治疗前行PSE。共有24例患者(92.31%)行PSE后血细胞达到了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标准。对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的患者51例给予Peg-IFNa-2a 180μg/w联合利巴韦林800~1200mg/d治疗,疗程48周,对于Peg-IFNa-2a减量者疗程延长至72周。结果在治疗过程中Peg-IFNa-2a减量者48例,利巴韦林减量者37例。48例Peg-IFNa-2a减量的患者中,有5例患者分别于29周、40周、48周、50周和55周停药,其余43例完成72周疗程。分析51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结束时,Peg-IFNa-2a和利巴韦林累积暴露剂量与SVR率的关系,结果显示,Peg-IFNa-2a和利巴韦林累积暴露剂量≥97%时,SVR率分别高达50%及44%,复发率最低,分别为25%及27.27%,随着药物累积暴露剂量的减少,SVR率逐渐下降,复发率逐渐升高,当累积剂量<60%时,SVR率分别为28.57%及25%,而复发率分别高达50%及100%。分析治疗组对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治疗结束随访24周时的Child-Pugh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未治疗对照组随访至96周Child-Pugh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进一步分析病毒学应答状况与Child-Pugh评分的关系,对所有患者于治疗结束24周进行评估,获得SVR者21例,未获得SVR者30例,其中获得SVR者Child-Pugh评分较未获得SVR者下降更为明显。治疗组患者治疗结束随访24周,未治疗对照组随访至96周,对其疾病进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疾病进展率为15.69%,明显低于未治疗对照组(31.82%),P<0.05。进一步对治疗组病毒应答状况与疾病进展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获得SVR者的疾病进展率为9.52%,低于未获得SVR者(20%)。在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细胞减少。抗病毒治疗过程中,45例患者(88.24%)出现乏力及肌肉酸痛,40例患者(78.43%)出现发热。尚有部分出现食欲减退、脱发、血糖异常、皮疹、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无1例出现死亡结论:53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以2b型(32.08%)为主,其他依次为1a型(26.42%)、1b型(18.87%)、2a型(16.98%)及未分出型(5.66%)。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可改善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从而使此类患者达到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标准。小剂量Peg-IFNa-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着药物累积暴露剂量的增加,SVR率逐渐上升,复发率则逐渐下降。该治疗方案可改善患者的Child-Pugh评分,延缓疾病进展,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乏力及肌肉酸痛、发热、溶血性贫血及骨髓抑制,其中5例患者因骨髓抑制而中止治疗,但无1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