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汉初的贾谊开始,士人就不仅用赋这种当时最流行的文体来歌功颂德、求取功名,同时也用来表现个体的牢骚愤懑、人生思索。从西汉到东汉,这种抒情言志赋的创作可以说是不绝如缕。和散体大赋比较起来,这种相对自由的文体由于更少功利目的,也就更为深刻地展示了士人真实的内心世界。笔者认为,通过两汉的抒情言志赋来研究当时士人的心态和价值取向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可行的。在本文中,笔者拟采用文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以文证史,以史广文,着重从文本出发来探讨文学创作的主体——士人,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特殊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之中的特殊生存状态、心理状态和价值状态,用历史的眼光动态地考察在汉代大一统的背景下士文化的流变历程,以期能够从文本中尽量钩稽出历史的真实面貌,并借此深刻理解“士”——即古代的知识分子的独特气质,认识士文化的变化轨迹。 全文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着重于共时性的分析,主要从文本出发考察士人在抒情言志赋中所展现的真实心态,依据在赋中士人所表现的心路历程分为五个部分:一、个体实现与社会承认的追求——功名意识;二、身不由己的悲哀和求而不得的失落——人生忧患意识;三、自我解嘲与超脱——理性意识;四、人格独立与道统自任——角色意识;五、生命安顿和个体关注——自娱意识; 下篇则着重于历时性的分析,主要是从文本到历史的综合观照,把两汉分为西汉初期、西汉中期到王莽新朝、东汉前期、东汉中后期四个阶段,试图从历史背景的变迁、士人坚持道统的特质、儒学经学和其他思想的影响以及宗法制的社会结构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不同时期士人的生存状态,并籍此探讨在赋中表现出来的士人价值取向变化及其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