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DG PET/CT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632709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较常见,是结直肠癌致死的重要原因。明确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有无复发、转移以及评价已有复发、转移患者全身肿瘤负荷情况对于其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有无复发、转移的判断主要依据详细的体格检查、血清CEA的测定、肠镜检查及常规影像学检查,但这些检查手段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尚有一定不足。国外研究认为,<18>F-FDG PET检查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早期诊断,术后瘢痕与肿瘤复发的鉴别诊断,再次手术前的评价等方面具有较高价值,是常规检查的有益补充。本课题通过对61例结直肠癌术后可疑复发、转移或已有明确诊断的患者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旨在探讨<18>F-FDG PET/CT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和方法:61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于我院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男35例,女26例,年龄范围33~86岁,平均年龄60.4岁。根据患者PET/CT检查前临床情况及行PET/CT检查目的不同分为四组:第一组,6例患者,因症状、体征可疑复发、转移。第二组,14例患者,因常规影像学检查可疑复发、转移。第三组,30例患者,因血清CEA高于参考值上限可疑复发、转移。第四组,11例患者,经常规检查已有明确诊断。检查仪器为GE公司Discovery LSPET/CT扫描仪。扫描范围自颅底至股骨近段。先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随后行PET发射扫描,图像经衰减校正、迭代重建得到断层图像,与CT断层图像融合后进行多方位显示。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学医师于XELERIS工作站上共同阅片,对PET图像上病变示踪剂浓集程度的判断采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相应层面低剂量CT图像和两者的融合图像,判断病变的良、恶性,最后对每例患者做出有无复发、转移的诊断,同时记录复发、转移的部位及分布范围。患者血清CEA的测定及常规影像学检查均于<18>F-FDG PET/CT检查前4周内完成。患者的最终诊断通过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及常规影像学检查随访证实,再分期及治疗方案的确定则根据临床医师的意见。将<18>F-FDG PET/CT诊断与血清CEA测定、常规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计算PET/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最后分析PET/CT检查前、后患者治疗方案的更改情况。 结果:61例患者最终诊断结果:25例最终诊断为术后无复发、转移,经临床随访12个月以上证实。11例最终诊断为局部复发或转移,经手术病理证实或常规影像学检查随访证实。25例最终诊断为多发的复发、转移,经临床及常规影像学检查随访证实。61例患者<18>F-FDG PET/CT检查诊断结果:24例诊断为术后未见复发或转移(其中2例PET/CT发现结肠高代谢灶,病理证实为腺瘤;1例PET/CT诊断为原发肺癌,病理证实为腺癌)。12例诊断为局部复发、转移,25例诊断为多发的复发、转移。通过与最终诊断结果对照,PET/CT正确诊断58例,2例假阳性诊断(1例腹壁慢性肉芽组织,1例肺炎性假瘤),1例假阴性诊断(骶前局部复发较小未被检出)。<18>F-FDG PET/CT对患者复发、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2%,92.0%,95.1%,94.6%及95.8%。36例患者进行了全面的常规检查,经<18>F-FDG PET/CT检查后:17例再分期及治疗方案未发生更改。2例患者治疗方案内部发生更改。15例患者治疗方案在手术、放化疗及单纯随访三者之间发生更改,正确更改率为41.7%(15/36)。1例PET/CT假阳性诊断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假阴性诊断经CT随访发现病变进展证实。 结论: <18>F-FDG PET/CT检查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具有临床价值。<18>F-FDG PET/CT能够明确结直肠癌术后血清CEA升高的患者有无复发、转移;对常规影像学检查上未能定性的病变进行鉴别诊断;了解肿瘤性病变分布的范围,帮助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但是,<18>F-FDG PET/CT仍存在假阳性及假阴性诊断,结合临床及低剂量CT检查可减少错误诊断。
其他文献
目的:  肺炎链球菌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 是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严重的侵袭性疾病的致病菌,也是流感继发致死性细菌感染的首要病原菌,可导致耳聋、瘫痪、智力低下等严重的后遗症。然而,目前临床可用的S.pn疫苗对其感染的保护效应并不理想。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型的S.pn疫苗。  研究显示,S.pn一些保守性好的毒力因子具有作为疫苗的潜能。肺炎链球菌锌金属蛋白
第一部分 RSV感染后小鼠模型激素治疗的效应分析  目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引起5 岁以下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毒病原,生命早期重症 RSV感染住院患儿中约39%在18岁时会出现反复喘息或发生哮喘。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作为一种非特异性抗炎药物,被广泛应用于 RSV感染急性期治疗。但荟萃分析发现GC对R
学位
第一部分 上调结肠高亲和力胆碱转运体CHT1可缓解应激诱导的痛觉高敏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痛觉高敏是其重要特征,但机制尚不明确。已知胆碱能系统参与多种疾病的疼痛调控过程,且主要起抑制作用,然而肠道胆碱能系统在IBS痛觉高敏中所起的作用仍不明确。  目的:旨在探讨高亲和力胆碱转运体CHT1(胆碱能信号传导能力的主
第一部分 P物质基因敲除对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理进程的影响  目的:研究表明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在病毒性角膜炎初发感染阶段表达升高,并且在上调早期炎症因子和促进细胞病变方面发挥免疫调理作用,但SP基因敲除后对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病程及机制的影响尚不明确。本实验拟通过观察 SP 基因敲除后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模型病程进展,对角膜中病毒载量进行检测,探索其发病过
第一部分:HBV相关肝衰竭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HDAC活性表达变化  目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 K I ) 是肝衰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肝衰竭患者体内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微循环障碍的加剧是AKI的促发因素。分析肝衰竭并发AKI患者的临床特征,对了解其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有重要意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deacetylase, H
学位
目的:目前,全球哮喘患者约3亿人,中国哮喘患者约3000万。哮喘作为一种与遗传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已从不同层面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 PGRN)是一种多效应的生长因子,广泛表达于多种组织及细胞中,且已被报道在多种疾病的炎症和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PGRN在哮喘中的具体作用及机制尚不清。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GRN在哮喘中的具体作用及机
学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中,通过冠状动脉内注射比伐芦定,预防及治疗无复流或慢血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收治的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6例,随机分配为冠脉组(静脉及冠脉内注射比伐芦定)、静脉组(仅静脉内注射比伐芦定)、替罗非班组(静
背景:据报道,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过度表达与几种人类癌症的预后不良有关。然而,关于PD-L1在卵巢癌预后中价值的研究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PD-L1在卵巢癌预后中的价值。  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三大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18年3月28日。提取危险比(HR)及其95%置信区间(95%CI),用Meta分
学位
【目的】构建p33及NLS肽段重组真核融合蛋白表达质粒pcDNA3.1-p33-V5-His及pcDNA3.1-NLS-V5-His,观察重组质粒表达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目的基因表达蛋白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和对凋亡的促进作用。【方法】应用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 PCR,RT-PCR)的方法从人胚肺纤维母细胞系MRC-5中扩增p33的cDNA编码区,并将其亚克隆至载
学位
目的: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定量检测子痫前期患者和正常孕妇母血和脐血血清中的抗心磷脂抗体(ACA)和抗β-GPⅠ抗体的水平,分析其与血小板的数量、凝血功能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抗心磷脂抗体和抗β-GPⅠ抗体与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栓形成倾向、血小板减少以及胎儿宫内生长受限之间的关系,更加深入地探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