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并没有被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重视。1995年之后中国改革步入深水区,截止到2010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追赶阶段,期间经历了国企改革、教育医疗市场化、价格改革,城市贫困问题才逐渐受到关注。2010年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正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同时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化进入自主创新阶段。本文预测,到20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80%左右,基本完成城市化。未来三十年,城市将集聚中国80%左右的人口,城市贫困问题将成为中国贫困治理的重点,城市贫困治理不同于农村扶贫,影响因素复杂、治理成本高、扶贫难度大。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之所以没有被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重视,是因为忽视了城市贫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如果对中国城市贫困认识不充分、对城市贫困后果估计不足,城市贫困将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中国城市贫困的预防和治理研究,一方面,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同时中国工业化也进入自主创新阶段,如果对城市贫困后果的严重性估计不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为有效预防和治理中国城市贫困,我们分析了中国城市贫困形成的宏观原因和微观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贫困治理的建议。本论文聚焦于城市贫困的后果和成因分析:首先,梳理了贫困对贫困者心理和经济行为影响机理,并实证检验了贫困心理对贫困家庭成员主观福利的影响。其次,用较为有效率的动态贫困分解法,分析中国城市贫困变动的宏观原因,用双边随机边界前沿法探讨影响城市流动人口收入的因素,并从贫困者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面分析了城市贫困形成的微观原因。本论文可分为五部分,包含八个章节,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第1章):绪论。本部分首先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结合国内外关于城市贫困的文献,基于中国城市发展所处背景,以贫困对贫困者心理和经济行为的影响为切入点,讨论中国城市贫困的预防和治理问题,最后介绍本文具体研究思路与框架。第二部分(第2、3章):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背景以及现状和趋势。本部分包括两个章节,第2章介绍了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背景,第3章介绍了中国城市贫困现状和趋势。第2章本文研究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基于两个大背景,一是中国处于快速城市化期,二是中国的工业化步入自主创新阶段。本章首先介绍了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取得成绩的同时,深入分析中国城市化的几个误区。其次分析中国工业化追赶阶段累积的各类社会矛盾,以及工业化进入自主创新阶段给城市贫困治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回顾了中国城市贫困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了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城市贫困呈现出的新特点。第3章基于收入贫困、资产贫困和精神贫困三种贫困类别,分析中国城市贫困的基本状况,重点分析了城市居民家庭资产贫困和精神贫困测算方法及贫困发生率,最后对中国城市化速度和城市贫困规模进行了预测。第三部分(第4章):城市贫困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本部分首先分析了贫困对城市常住人口心理、经济行为的影响机理,发现贫困给贫困者带来负面心理影响,导致贫困者做出不利于长期发展的经济决策,使贫困者陷入贫困陷阱。之后实证检验了贫困心理对家庭成员主观福利的影响,发现在中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受贫困心理影响后,家庭社交支出决策对其家庭成员的生活满意度、对未来生活信心、主观社会地位、家庭和谐等主观福利影响较严重,不利于家庭摆脱贫困。第四部分(第5、6章):中国城市贫困的成因。本部分包括两个章节,第5章中国城市贫困形成的宏观原因,以及第6章中国城市贫困形成的微观原因。第5章首先介绍了贫困动态分解方法的优势,并用动态贫困分解方法对中国城市贫困变动原因进行分解。其次,从流动人口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视角,用双边随机前沿分析法,分析了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工资博弈能力,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在宏观层面上提高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水平,避免流动人口陷入贫困。第6章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构造城市家庭面板数据,用固定效应向量分解方法,分析城市贫困形成的微观原因,并分析不同贫困标准,以及不同综合经济区城市贫困的异质性。第五部分(第7、8章):第7章根据以上对城市贫困后果和成因的分析,提出中国工业化步入自主创新阶段的背景下中国城市贫困治理思路。第8章总结全文的主要结论、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融合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贫困文化论,分析城市贫困对家庭成员心理、经济行为的影响机理,并实证检验了贫困心理对城市家庭成员主观福利的影响,预防城市贫困家庭陷入贫困陷阱,减弱城市贫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丰富了城市贫困治理的理论。(2)用较为有效率的动态贫困分解法,对中国城市家庭贫困变动的原因进行分解,这种贫困分解方法的优势在于分解结果不包含残差项和交叉项,并且能克服贫困标准不一致和数据缺失等问题,能够较为准确的分解出中国城市贫困变动的宏观原因。城市中流动人口工资收入能否持续稳定,直接影响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质量,本文从流动人口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视角,基于双边随机前沿分析法,分析制约流动人口工资收入提高的因素。为政府部门提高城市化质量、城市贫困治理提供依据。(3)用城市居民家庭面板数据分析了城市贫困形成的微观原因,但家庭和社区特征中一些变量不随时间变动,不适用于面板固定效应回归,本文使用固定效应向量分解方法,得到较为可信的城市贫困微观成因回归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贫困标准下家庭贫困的成因,以及不同地域城市贫困的异质性,为城市贫困微观治理提供依据。本文的不足之处:第一,由于数据的限制,城市贫困规模预测不够理想。如测算家庭资产贫时,CFPS数据中家庭资产分类不够细且资产数据质量不高。精神贫困也只涉及到家庭成员对生活、工作、社会环境的满意度,以及家庭成员主观情绪几个方面,对资产贫困率和精神贫困率测算较为粗糙。第二,本文分析了贫困对城市居民心理和经济行为的影响机理,由于缺乏贫困对贫困者心理和经济行为影响的直接数据,本文没有进行实证检验。第三,本文运用了贫困动态分解方法对中国城市贫困变动进行分析,但由于城市家庭样本量不大,城市贫困动态分解的解释力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