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公共租界防疫工作考察——以1908年-1910年鼠疫为中心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nol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疾病史进入历史研究者的视野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近十几年以来,国内学者开始渐次关注这个研究领域,从研究疾病入手,分析其对于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路径的影响。近代上海是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作为历史标本的意义不言而喻。而研究如何有效地在人群密集的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内防治鼠疫这一类烈性传染病,是一个学术与现实意义兼备的课题。 本文以1910年11月“上海公共租界鼠疫风潮”为切入点,回溯从1908年上海公共租界发现鼠疫疫情、到1910年“鼠疫风潮”发生之前这段时期,市政机关工部局主司公共卫生的部门--卫生处对鼠疫防治专项工作所进行的制度建设和实际工作,考察官方主导下防疫工作的得失以及“鼠疫风潮”发生的原因。华人精英在“鼠疫风潮”后的适时亮相,有效弥合修补了面临崩溃的社会秩序、恢复了陷入停顿的检疫工作,其开设防疫医院、宣传疫病知识、和协助施行检疫章程的具体行为,客观上助推了租界内公共卫生改革的实施进程。 文章分“引子”、正文三章和结语部分。 “引子”部分是对上海“鼠疫风潮”的白描和初步分析,为文章的展开论述提供一个特殊的历史场景:华人社会民众对检疫的排斥和由此而产生的暴力冲突。 第一章考察鼠疫与上海的历史“渊源”:上海所具备的鼠疫流行条件以及1894年香港鼠疫对于上海的影响。在历史上缺乏鼠疫直接威胁的上海,使得民众对鼠疫懵然不知。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公共租界官方卫生处主导下的鼠疫防治工作,主要论述官方防疫机构、防疫制度的构建以及防疫工作的展开和不足。通过对其工作的检讨,反思“鼠疫风潮”发生的原因:“鼠疫风潮”的爆发是对卫生检疫制度不合理运作的一次强烈反弹。 第三章讲述华人精英积极投入到租界公共事务中,协助工部局当局平息“鼠疫风潮”,开展鼠疫防治工作,并筹资成立华人隔离医院,客观上成为了改革卫生制度的助推力量。 结语部分总结了官方与民间华人精英力量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保障了近代上海公共卫生制度的确立和改革的顺利进行。1908-1910年的上海,鼠疫防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可是考察整个中国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其他文献
简·亚当斯(Jane Addams,1860—1935)是近代美国工业化转型时期的社会活动家,美国史学给予其“进步主义者改革家”、“女权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历史定位。亚当斯在世时创建
传统社会,受各种因素所限,饮食不卫生的现象可谓触目可及。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方的交融日渐增多,近代科学知识及健康理念进入中国,饮食卫生问题也逐渐为国人所关注。注重饮食卫生不仅是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部分,更被看作是强国强种的重要途径。由此,时人为改变国人不卫生的现状,积极致力于构建饮食卫生常识。纵观上海地区各大报刊,“饮食卫生”一词充斥其中。论文以上海报刊舆论为中心,从饮食卫生知识、饮食卫生习惯、卫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