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分析原位心脏移植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方法、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4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原发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29例、缺血性心肌病6例、肥厚型心肌病4例及限制性心肌病1例。手术方式采用标准法原位心脏移植术1例,双腔静脉吻合法原位心脏移植术39例。免疫抑制治疗为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的三联用药方案。其中5例受者未给予免疫诱导治疗,6例受者术中给予抗Tac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29例受者于麻醉诱导及术后第4天给予巴利昔单克隆抗体的诱导治疗。预防性抗菌素采用头孢曲松钠术前30分钟及术后每日1次静滴,术后根据痰培养及尿培养结果及时调整抗菌素方案。排斥反应的监测采用症状、心脏彩超、肌钙蛋白、心肌酶谱的综合评价。根据血药谷浓度(CO)与峰浓度(C2)调整环孢素的血药浓度至理想区间(CO理想区间150-200ng/mL和C2理想区间为800-1200ng/mL)。将患者基本信息及手术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各项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析心脏移植术后疗效。结果:受者随访1-129个月,术后1月存活率95%(38/40)。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82.5%,77.5%。死亡原因包括: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内)1例受者死于肠道出血,1例受者死于急性右心衰,术后晚期(术后1个月后)1例受者死于肺癌,1例受者死于真菌感染,4例受者死于移植物衰竭。共出现急性排斥反应7例,包括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2例,晚期5例,经激素冲击治疗后均逆转,各排斥相关指标恢复正常,排斥反应发生率17.5%。采用单纯监测血药谷浓度时发生排斥反应4例,发生率20%;采用环孢素血药浓度谷、峰值同时监测后发生排斥反应3例,发生率15%。结论:心脏移植术治疗各类终末期心脏病疗效确实可靠,可提高各类终末期心脏疾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术后主要并发症有:急性右心功能衰竭,急性排斥反应,感染。血药浓度谷、峰值同时监测可控制环孢素浓度在有效的范围内,并可及时发现环孢素吸收的个体差异,给予及时调整环孢素用量,避免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