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编制地震区划图、地震动的危险性分析以及抗震设防等相关的领域,地震动衰减关系一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历几十年的探索和研究,地震动衰减关系方面的理论已经日趋完善,尤其是近几年来美国NGA(Next Generation Attenuation)的快速发展更是将地震动衰减关系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高度。与此同时,随着地震动强震数据的逐渐丰富和诸如上盘效应与方向性效应等近场效应的发现使得模型的建立逐步趋于精细化,并且地震动参数可以包含地震动峰值参数、反应谱、绝对累积速度等,这样地震动衰减关系就得到了进一步被完善的契机。为此,对于我国强震记录相对丰富的地区也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基于实际强震数据的,并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和便于工程应用的新一代地震动衰减关系,本文基于我国西部的强震数据,初步探讨了根据本土强震数据来建立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过程。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首先从强震数据、衰减关系模型以及回归的方法方面介绍了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国外和国内的研究历史、现状与成果,并考虑到由于国内地震数据的不断丰富等因素,需要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作出进一步讨论。(2)通过对近年来我国西部地震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形成了包括震级、断层距、Vs30、断层类型、震源机制等地震动衰减关系所涉及到的自变量参数,以及峰值速度PGV、绝对累积速度CAV、峰值加速度PGA、阿里亚斯烈度AI以及反应谱Sa等地震动衰减关系所能涉及到的因变量参数。形成的地震数据共包含了25次主震,以及汶川的27次余震和芦山的7次余震,共计3348条地震动记录。(3)根据整理后的数据分布趋势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比残差标准差的方法,逐步建立了基本模型、代表断层类型影响的局部模型、代表场地影响的局部模型、代表上盘效应影响的局部模型和代表方向性效应影响的局部模型,形成了一个经过改善的和比较完善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函数模型。(4)根据建立的衰减模型和数据库,来用随机效应方法对地震动峰值速度、峰值加速度、阿里亚斯烈度、绝对累积速度和反应谱分别进行了回归并给出了水平和竖向分量的模型系数。对比表明,本文衰减关系模型相对于其他模型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尤其体现为整体的残差标准差明显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