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高”起源于原始巫术和宗教中的仪式活动,它对于中国诗歌有发生学的意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深刻的原型意义,这些精神积淀在唐代登高诗中有或隐或现的表现。结合唐代登高诗的创作主体和表现主体来看,“高处”对于中国古代帝王、士人、道教徒、佛教徒来说都有“神圣空间”的文化价值。从这个角度出发,唐代登高诗的表现主题可以被划分成三个主要类型:一,帝王(国)的尊严。唐代登高诗对帝王(国)尊严主题的表现主要表现在祭祀、封禅等场合下产生的登高诗,有帝王参加的宴游活动中的楼台宴饮诗、应制诗、登游唱和诗,京城诗、宫殿建筑诗,高山诗(华山诗)等四个方面。二,士人的责任感。士人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士人的原型与原始时期的“巫”有关。巫的牺牲精神遗传到士人身上就是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这在唐代登高诗中有集中地体现,其中,又以杜甫的登高诗最具典型意义。杜甫的登高诗在思想精神上显现出强烈的天下意识,在艺术上创造出一种垂直性的知觉结构。三,佛、道文化的弃世思想。由于佛道文化的内在精神是出世思想,所以受佛道两教思想文化渗透的唐代登高诗中往往表现出出世的思想;“弃世”成为这类登高诗共同的主题。具体来说,唐代登高诗对道教弃世主题的表现又可分为修道求仙型、生活逍遥型、愤激批判型三种类型。唐代登高诗对佛教出世思想的表现,贯穿着佛教的“醒悟”结构,登高的过程就是“醒悟”的过程。此外,“中央—高处”对于中国人的时空观念也有发生学的意义,古人的时空观天然地与高处联系在一起。唐代登高诗的空间意识集中表现为唐代诗人在登高望远之际对人生在世的孤独感的深刻体验;唐代登高诗的时间意识集中体现为对生命意识、死亡意识和历史意识的敏感。总之,登高诗是唐诗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题材类型,它是早期中华文化的原型以象征的形式在艺术中的积淀,研究唐代登高诗不但对于理解唐诗艺术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和心理结构具有极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