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上半年,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巨大的波动。上证指数在仅仅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内从3250点一路上涨到了5178点,涨幅达60%;但之后行情急转,53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跌至2927点,跌幅达43%。引发这次“股灾”的原因很多,但监管层清理场外配资业务的行动是直接导火索。场外配资指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民间非金融机构向证券投资者提供资金,借助技术服务商提供的分仓系统,以高于融资融券杠杆的配资比例参与证券市场交易的融资活动。场外配资涉及主体众多,参与的资金量大,但却游离于我国政府监管范围之外,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但当前针对场外配资业务的法律规定匮乏,相关理论研究也尚不够深入。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场外配资的监管现状,阐述我国对在场外配资的法律监管方面存在的立法不完善、监管主体不明确、执法随意等问题。通过分析美国、日本两国配资业务法律监管的模式及经验,总结其对我国有益的制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我国场外配资业务的法律监管提出若干建议,如明确监管主体以及相互关系、明确监管对象和内容以及创新法律监管手段和方式。本文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章引言。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等,以整体把握本文在论证过程的逻辑思路。第二章场外配资概述。对场外配资,目前未有官方的定义,本章在参考业界学者普遍认识上,对场外配资业务予以界定,同时也对场外配资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述。场外配资的运作方式较多,本章主要对信托结构化产品配资及基于互联网的民间借贷配资这两种主要的场外配资方式进行了评析。第三章场外配资法律监管的基础理论。本章首先阐述了场外配资法律监管的内涵。结合场外配资特殊性,对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形成场外配资法律监管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考虑场外配资的交易特性和投资者的弱势地位,提出场外配资法律监管的目标和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第四章我国场外配资的法律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章从场外配资业务监管现状入手,阐明了场外配资业务目前的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监管机构的“三无”监管状态,以及在2015年监管层基于账户实名制、信息安全等较牵强的理由对场外配资进行清理的过程。通过对监管现状的分析得出,对场外配资业务的监管存在尚无明确的监管主体、无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分业监管模式导致监管空白、对场外配资进行法律监管的执法上存在随意性等监管问题。第五章美日两国配资法律监管的实践及其启示。本章通过对美日两国配资业务不同监管模式的比较研究,透视出各种模式的差异和特征。在对这两种模式的监管立法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汲取其中的发展经验和教训,更好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场外配资法律监管制度。第六章完善我国场外配资法律监管的建议。国外的经验表明,对场外配资业务如果放任不管,将对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灾难。因此,本章通过借鉴美国、日本对场外配资的思路,考虑我国场外配资业务的特点,探索真正适合我国的场外配资业务的监管制度,并提出通过完善场外配资的监管法律法规、明确监管主体以及相互关系、明确监管对象和内容以及创新监管手段和方式四个方面的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