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行政区划归属于阿里地区改则县,位于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的接合部位,本文在综合分析了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西藏改则东地区侏罗系地层开展工作,结合侏罗系地层的实测剖面、调查路线等实际工作对各侏罗系地层进行岩石地层、年代地层与生物地层在内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分析出各组的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规律;应用锆石的LA-ICP-MS U-Pb定年测试技术分别对沙木罗组、木嘎岗日群、色哇组的碎屑锆石进行了年代学的探索,并结合羌塘地块、拉萨地块等邻区的碎屑锆石、继承锆石等的综合研究结果,进而分析改则东地区侏罗系碎屑锆石的年代学信息,获得以下认识。(1)根据木嘎岗日群的岩石组合与区域对比和发育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部的特征,推断木嘎岗日群的发育背景属于增生楔盆地,玄武岩与灰岩岩块属于早期或(和)同期洋岛物质的再沉积产物。(2)沙木罗组一段岩石组合与生物面貌反映了浅海沉积环境,为浅海陆棚沉积与碳酸盐岩滩,短时发育生物礁。沙木罗组二段,代表了斜坡环境复理石沉积。(3)色哇组垂向上总体呈现向上变粗的进积型沉积组合,综合岩石组合特征与生物面貌特征分析,反映在垂向上的进积变化过程是海平面变化与物源区远近变化的综合结果:色哇组一段的细碎屑岩为主夹生物碎屑灰岩代表了远源浅海陆棚环境(宽陆棚),色哇组二段复理石与水下扇沉积组合代表了大陆斜坡环境,而色哇组三段以中粗粒石英砂岩为代表的岩石组合反映了近源滨-浅海沉积环境。(4)通过对各碎屑锆石的形态、Th/U值等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得知本文的碎屑锆石大都为岩浆成因,仅有极个别的为变质成因锆石。(5)通过侏罗系三组碎屑锆石样品的年龄分布频谱图对比分析可得出研究区侏罗系地层都有明显的二叠纪-三叠纪和新元古代晚期的2组年龄群,同时也一般都显示了古元古代早期和晚期的2组年龄群。(6)将研究区侏罗系碎屑锆石与安多微陆块、西羌塘、中部拉萨地块、南部拉萨地块、特提斯喜马拉雅、高喜马拉雅、澳大利亚西部等地的已有碎屑锆石与继承锆石的研究数据进行系统的对比,笔者认为改则地区南羌塘地块的色哇组与整个羌塘地区碎屑锆石具有相似的锆石年龄群。同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的木嘎岗日群和沙木罗组显示了明显的受到羌塘地块物源碎屑物质的影响,而受其南部拉萨地块物源碎屑影响微弱(1.0~1.2 Ga),说明本地区物源碎屑主要来自羌塘地块。(7)本次研究的改则地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的木嘎岗日群和沙木罗组,以及南羌塘地区的色哇组的碎屑锆石显示了相似的锆石年龄峰值(0.2~0.5 Ga,0.7~0.8 Ga,1.8~1.9 Ga和2.4~2.5 Ga),这四个年龄峰值可能代表了至少四期岩浆构造活动峰期或者地壳生长事件。而这些年龄峰值可能与所在块体或周围块体的构造事件有关,是对地史各时期岩浆热事件的有力响应。本次研究的2.5~2.4Ga的年龄群的碎屑锆石可能来源于羌塘地块,也暗示羌塘地块与元古代印度结晶基底有一定的亲缘性,另外,反映了青藏高原尤其是羌塘地体有早前寒武纪地壳物质存在;1.8~1.9 Ga锆石年龄可能与Columbia超大陆形成时的汇聚事件有关;0.7~0.8 Ga锆石年龄峰值。这与Grenville构造岩浆热事件之后,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期相一致,是对裂解事件的响应;~0.5 Ga左右的年龄峰值记录与印度-喜马拉雅地区同时代碎屑沉积岩年龄记录类似,表明二者存在共同碎屑物质来源,可进一步佐证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并非冈瓦纳大陆的北界;认为240~280Ma的年龄应该对应古特提斯洋关闭,新特提斯洋裂解的事件,而物源区主要来自于羌塘地体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