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产品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流形式之一,以零配件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内贸易则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基于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专业于生产贸易链上不同环节和不同零部件的生产,从中获取不同的利益,对国内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和技术进步等产生了实质性影响。鉴于此,产品内国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本文在总结产品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对前人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中日产品内贸易为研究对象,并选取电气及电子类产品为例,进行探讨和分析。该类产品在中日贸易中占据重要位置,并且中日电气及电子类产品贸易的显著特征表现为产品内贸易非常活跃,这也是选取该类产品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为了深入分析中日电气及电子类产品内贸易,本文首先从影响中日电气及电子类产品内贸易的因素入手,从产品的生命周期、市场规模的差异、跨国公司的活动、贸易壁垒、地理距离、劳动力成本的差异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因素既是中日电气及电子类产品内贸易活跃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日两国在这一贸易形式中的利益分配地位。接着通过产品内贸易指数(VSS)、竞争力水平指数(TC)和比较优势指数(RCA)进一步分析中日电气及电子类产品内贸易的特征,虽然产品内贸易指数显示两国产品内贸易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竞争力指数表明中国的零部件竞争力水平不高,比较优势中组装优势强于生产优势,仍然处于产品内生产价值链的底端,这导致中国从中日产品内贸易中所获利益微薄。为了证明这一结论,本文还建立了计量模型,结果显示不断提高的中日电气及电子类产品内贸易程度对中国从贸易中所获利益的影响甚微。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揭示了研究的基本结论,并从分工链攀升、提高中间产品国内采购率、积极发挥跨国公司的促进作用、培育全球性竞争优势企业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期中日产品内贸易的分工格局能向着更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