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促进GDNF和N-cadherin介导的兔面神经元保护及周围面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来源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b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神经钙粘素(N-cadherin)在兔周围面神经压榨性损伤后对中枢面神经元的作用及两者的相关性,探讨电针促进面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可能机制,为电针治疗面神经损伤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并促进其推广应用。  方法:选用由西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成年健康的99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正常组(9只,不做任何处理和治疗)、模型组(45只,制作右侧面神经上颊支压榨性损伤的病理模型,但不做治疗,任其自愈)、电针组(45只,造模后2小时即开始穴位电针治疗,每天1次,每次时长30分钟);模型组和电针组又按照术后取材时间点分为5组。观察电针右侧“翳风”“颊车”“四白”“地仓”“阳白”“颧髎”及“合谷”埋针对实验动物行为学的影响。正常组直接取材,模型组和电针组分别于术后1、4、7、14、21天取动物脑桥中下部新鲜面神经元组织、右侧面神经、右侧颊肌组织,分别进行尼氏染色、甲苯胺蓝染色、HE的组织形态学观察,并采用Real-time PCR和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各时间点面神经元组织中 GDNF和 N-cadherin核酸和蛋白的定量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个分子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正常面神经元中,GDNF的表达高于 N-cadherin。周围性面神经压榨损伤后,从动物行为学观察,电针组面肌功能在观察期内较模型组明显恢复,但功能恢复均不完全。从组织形态学上看,电针组面神经元从术后4天进入明显反应期,术后7天开始进入恢复期,而面神经颊支炎性反应在术后14天开始明显减轻,颊肌组织术后21天出现恢复趋势,均较模型组提前。从 mRNA水平的表达来看,电针组和模型组中 GDNF和 N-cadherin两个分子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先上升再下降,进入恢复期后再上升。但电针组较模型组提前进入恢复期,电针组在术后7天,模型组在术后14天开始上调表达,且在术后每个时间点,始终存在电针组高于模型组、正常组高于模型组的表达规律。两组的表达, N-cadherin mRNA除术后1天,GDNF mRNA除术后1天和术后21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除术后1天,GDNF mRNA在两组的表达以及N-cadherin mRNA在两组的表达,表达趋势具有相关性,秩相关系数 rs=0.772,P《0.001。从蛋白水平的表达来看,电针组和模型组中GDNF和 N-cadherin两个分子的表达变化亦基本一致,先下降再上升。电针组N-cadherin蛋白水平在术后下降至最低水平后即刻开始缓慢上升, GDNF蛋白水平在术后4天开始迅速上升;而模型组N-cadherin蛋白水平在术后14天开始上升,GDNF蛋白水平在术后7天开始上升。GDNF和N-cadherin在电针组和模型组蛋白水平的表达在术后每个时间点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除术后21天,GDNF在两组的表达以及N-cadherin在两组的表达,表达趋势具有相关性,秩相关系数 rs=0.660, P《0.001。  结论:1,电针可以促进兔面神经外周部压榨性损伤后的再生修复。2,电针可减轻兔面神经外周部压榨损伤后的炎性反应,因而可能促进了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逆向转运,以促进面神经元的存活。3,电针能同时上调内源性 GDNF和 N-cadherin在面神经元中的表达,在观察期内对GDNF的促表达作用明显强于N-cadherin,并可能通过增强两者之间的信号传导,发挥面神经元保护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及各因素的关联程度,研究其对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医生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全程管理及行为干预,并为后续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