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组曲》op.47与《伊比利亚》创作特点之比较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班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因地理位置优越,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非常多的民族都在此居住过,所以也被称为“包容的西班牙”,他们将来到这里的外族文化都吸收了进来并逐渐融合,这也使得西班牙的民族音乐丰富多彩,但在19世纪以前,西班牙民族音乐并不为人所知,直到19世纪民族音乐开始兴起,以阿尔贝尼兹为首的一群西班牙民族音乐的创作者才开始将它们带到国际的舞台上。本文分析的《西班牙组曲》op.47与《伊比利亚》正是阿尔贝尼兹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在创作时间上,这两部作品分别是他创作风格转型到民族音乐的开端与结尾,所以存在一定的发展性。在创作风格上,这两部作品充满了西班牙的民族气息,将欧洲的作曲技法与传统的西班牙音乐元素进行融合,中间还穿插了一些印象主义的创作技法,而阿尔贝尼兹将这些不同的风格完美的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西班牙民族音乐。但是由于作曲家创作技术和创作经验的发展,在这两部作品中运用的创作特点也有一定的发展。所以文章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手法研究来探寻两部作品在创作特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试图探究阿尔贝尼兹的创作历程。本文首先对于作曲家的生平以及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描述,因为这两首组曲都是标题音乐,所以分析它们的创作背景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和作品的创作理念息息相关。接着从两部作品的创作技法来进行比较分析,具体分为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节奏,从这些方面可以探索发现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到了哪些创作手法以及两部作品在创作技法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接下来对两部作品在西班牙民族音乐元素上的应用做出分析,主要集中在作品对于西班牙民族乐器的模仿运用和西班牙舞曲节奏的运用,这两点也是阿尔贝尼兹的作品极富西班牙民族特色的重要原因。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笔者发现在创作多年的过程中,阿尔贝尼兹一直在不断学习和思考如何能更好的将西班牙民族音乐与其他音乐体系相融合,来提高它的国际性。在创作《西班牙组曲》时,阿尔贝尼兹才刚从传统的作曲手法中转变过来,之前创作的都是是一些钢琴沙龙作品,这也使他的思维还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创作手法还是以传统作曲技法为主。比如在曲式中,大多数运用了复三部曲式,篇幅较为短小,调式上基本以传统大小调为主,中间融入了中古调式以及西班牙民族调式。在和声上,经常采用柱式的持续性和声,和弦外音运用的不是很多,对于下行四音列应用较为简单,规则。整体处于对西班牙民族音乐融合的探索阶段,所以在创作手法上并不是非常大胆。而在《伊比利亚》中,乐曲篇幅扩大,曲式结构除了加入奏鸣曲式和自由曲式外,还出现了不同于浪漫时期的创作手法。他更偏爱对于第二主题的变奏,在大部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运用,这也是他对于传统曲式的创新,极富个人特色。在和声上,依然偏爱持续性和弦,但这里更多的运用了分解式持续性和弦,并且在分解和弦的过程中加入了许多的和弦外音,其中有许多的不协和音,这对于加强旋律的冲突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下行四音列运用更加自如并且加入了新的作曲技法——四、五度叠置和弦,在调式上也加入了印象主义的全音阶,这里也可以看出印象主义对他的影响。在民族音乐元素的应用上,这两部作品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只是在《伊比利亚》中应用的更加娴熟也更加复杂。总体来说,这两部作品的创作理念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西班牙民族音乐特点作为基底,在具体的作曲技法应用上,《伊比利亚》比《西班牙组曲》运用更加娴熟,结构更加庞大,和声更加新颖,想法更加成熟和大胆。这也使得《伊比利亚》较于《西班牙组曲》更具有现代风格。笔者希望通过对于这两部作品的研究和探讨,让更多的人了解阿尔贝尼兹对于民族音乐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并可以以此为借鉴。
其他文献
“比较”和“挺”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常用的程度副词,二者的意思非常接近,留学生在习得这两个程度副词时经常发生各自误用或相互误代的情况。偏误的大量存在说明“比较”和“挺”虽然是一组意义相近的副词,但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相互替换。因此,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从本体方面和实际应用方面来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基于大量的语料,研究“比较”和“挺”的语义、语法和语用差异,分析二者常见偏误类型以及偏误的原
作为清代学术的殿军和民国学术的先驱,章太炎的哲学思想因其艰涩和曲折而为学界所议论不息。在其著作中,《齐物论释》又因为涉猎最广、思辨最深而备受关注。然而,目前学界很少特别注意到《齐物论释》初本与定本之间存在着的文本差异,以及由此而体现出的章太炎的学术思想的变化。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入手,首先对《齐物论释》初本、定本的文本改动进行梳理与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对两个版本之间的思想差异展开分析。就初本、定本的思想
“知言养气章”是《孟子》一书中最精彩的一章,亦是最难解的一章。此章历来为学界所重视,历史上关于“知言养气章”的著作和文章可谓浩如烟海。但前人研究此章时多侧重于对孟子思想的阐发,却忽略了公孙丑与孟子对“不动心”的不同理解。从“知言养气章”的具体语境与话语脉络出发,可以看到公孙丑与孟子对“不动心”的理解并不在同一层次,这种差别是由二者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导致的。公孙丑从外在化的视角出发,将“不动心”看作
人力资本的质量是决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传统上对人力资本质量的研究只考虑到认知能力,一般使用考试分数、智商水平或受教育年限等指标来衡量。然而,认知能力无法全面代表个人能力,社交技能、成就动机、自尊、领导力等相对独立于认知能力的非认知能力也会对个体未来的发展和成就产生巨大影响。青少年时期是非认知能力干预的“黄金期”和“敏感期”,这一阶段父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Достоевский,1821~1881)是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在三十五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十九部长篇和中篇小说,并留下了大量的笔记、日记和书信文字。陀氏的创作生涯以流放西伯利亚(1849~1859)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地下室手记》(1864)是陀氏流放西伯利亚十年之后创作的第三部作品。因其蕴含的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要以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为抓手,优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一定离不开对学习时间的投入,时间作为一种社会因素,在本科生的学习和成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从时间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探寻社会时间如何影响着优秀本科生的时间认识与时间行为,进而归纳总结出优秀本科生的社会时间行为模式,试图为社会时间理论的实践研究以及优秀本科生的前期识别和培养提出微观政策建议。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获取本
人才是强国之本。高质量高水平人才是一个国家实现发展目标、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原动力。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国家的教育和培训制度,它最终决定着教育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实现状况。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教育与培训制度,是新世纪以来各国政府最为关注的治理议题。影响一个国家人才培养和供给状况的因素非常多样和复杂,而资格框架制度以及它所体现的价值理念则在根本上决定着人才教育与培养的质量和有效性。西方国家在现代化的发展中,
《论语》中的“安”是对夏商周三代“安”的思想的继承,并对后者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安”作为与人的生存经验紧密联系的心理状态,表达了人对自我生存境遇的整体领会,是人的一种原初的基本情绪。同时,其否定形式“不安”既具有原初的基本情绪的含义,又可以在另一个层面上视为这种情绪进一步的分化和展开,即呈现为人多种多样的情感(如“喜、怒、哀、乐”)。与“不安”展开后的丰富性相比,“安”的状态具有“单一性”:不论为
黑格尔的“精神”概念作为物与世界的内在统一性最高程度上表达了哲学对真实(自在自为的真理)的追求。精神的事物决定了自身的发展进程的必然性,这个进程是包含各要素和环节的具体的过程。黑格尔在艺术哲学中将艺术美定位为“理念”及其运动,艺术美被作为哲学意义上“真实的东西”来理解。艺术美的发展内在于真理的发展过程,艺术美的发展映射出“精神”的进程。本文的观点是:艺术美是一个真实的概念。它的感性要素内涵丰富,兼
探讨孕期体力活动的历史脉络、研究现状,以期为我国孕期体力活动领域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梳理孕期体力活动的历史脉络,进一步分析、验证其对母婴健康效果以及对其存在的争议进行剖析。结果与结论:国内外关于孕期体力活动与母婴健康的研究,强度多为低、中强度,时间30~60min,频率3~5周/次,高强度体力活动研究较少。孕期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可以降低妊娠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