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刍思维是指个体针对生活事件及自身情绪所产生的反复性的思维方式,有研究者认为它是消极的,是一些心理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的致病因素。也有研究者认为它包含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前者有利于心理健康,后者不利于心理健康。本研究采用后面的观点,并依据积极心理学理念,认为培养积极反刍思维是预防心理疾病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因而,我们设计了积极反刍思维训练课,检验其效果。关于反刍思维的认知机制,我们依据以往研究选择注意偏向为指标,探讨其与反刍思维的关系。研究包括两部分:其一,根据积极反刍思维相关理论,开发初中心理健康课,课时为14课时/学期。被试是50名初二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25人。课程前后对被试进行问卷测评,通过统计分析,了解被试反刍思维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及两者的关系。结果是,所有积极反刍思维项目的数据上升,部分消极反刍思维项目的数据下降;所有积极心理指标数据上升,部分消极心理指标数据下降;消极反刍思维能预测实验所涉及的全部心理健康指标,正向预测消极心理,反向预测积极心理;积极反刍思维能反向预测部分消极心理。其二,采用2(刺激的材料类型:面孔表情、词语)X3(情绪类型:正性、负性、中性)X2(探测点位置:与刺激同侧,与刺激异侧)的实验设计。被试在课程前后分批次进行注意偏向反应时测试,通过统计分析,探究注意偏向的改变是否是反刍思维训练课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认知机制。结果是,被试的注意偏向项目中有4个的前、后测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只有在应变量为“焦虑”时,注意偏向中介模型是成立的。结论:积极反刍思维训练课能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注意偏向的改变可能是其中的认知机制,但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