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花鳅属隐存多样性和广布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il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鳅属鱼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类群,种类较多且分布广泛,在我国除青藏高原以外均有分布。据统计,我国花鳅属鱼类有效种为24种,长江-淮河流域以南分布有花鳅属18个有效种,以北区域有6个有效种。我国南方花鳅属鱼类具有小生境类型,北方多为广布种。河南省大部分区域位于长江流域以北,且境内分布有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水系,故鱼类资源较为丰富。基于河南鱼类资源调查结果,选取花鳅属鱼类为研究对象,对本省的花鳅属鱼类隐存种进行挖掘,进行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分析,同时对本省花鳅属广布物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河南省鱼类资源调查采集的花鳅属鱼类样品,共涉及151个样点1500余尾,对其进行形态学特征鉴别,经鉴定河南省花鳅属鱼类共有7种。根据初步分类结果,选取的500尾样品进行分子系统学鉴定,结果同形态学方法结果一致。其中稀有花鳅(Cobitis rara)和花斑花鳅(Cobitis melanoleuca)为本省的新纪录种,其余五种为新种,分别为壮体花鳅(Cobitis robusta sp.nov.)、单氏花鳅(Cobitis shani sp.nov.)、黄河花鳅(Cobitis huangheensis sp.nov.)、线斑花鳅(Cobitis margaritatus sp.nov.)和小斑花鳅(Cobitis micromaculatus sp.nov.)。壮体花鳅主要分布在本省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部分支流;单氏花鳅分布在本省的淮河流域,资源量较少;黄河花鳅分布在本省的黄河流域;线斑花鳅分布在本省的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部分支流;小斑花鳅分布在丹江流域。其中稀有花鳅和花斑花鳅在本省资源量丰富且分布范围相对较广,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2)结合我国有效种花鳅属鱼类的分子数据,基于线粒体Cyt b建立我国花鳅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我国花鳅属鱼类除沙花鳅(Cobitis arenae)以外,主要分化为两大支,且分布在我国南北方的花鳅属鱼类交叉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地理结构。河南省花鳅属鱼类分属在两大支上,没有地理结构。基于化石标定点以及亚洲花鳅物种与欧洲花鳅物种分化的地质事件时间,估算我国花鳅属鱼类的分歧时间,结果显示我国花鳅属鱼类与花鳅科鱼类的分化时间为渐新世早期,沙花鳅最早分化,河南省花鳅属鱼类在中新世中晚期发生分化。基于S-DEC模型重建我国花鳅属鱼类祖先分布区域,结果显示,我国花鳅属鱼类起源于我国南方,但其分化中心为南北两个。(3)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对分布在本省长江流域22个样点112尾稀有花鳅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12尾稀有花鳅样品分为5个地理群体,共包括21个单倍型,整体呈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河南省稀有花鳅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表明河南省稀有花鳅存在遗传分化现象。AMOVA分析表明稀有花鳅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77.28%)。种群历史动态分析表明稀有花鳅群体近期没有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4)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对本省31个样点152尾花斑花鳅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52尾花斑花鳅共包括41个单倍型,整体呈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对河南省花斑花鳅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本省花斑花鳅群体存在遗传分化现象。AMOVA分析表明花斑花鳅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68.66%)。错配分析结果显示,花斑花鳅群体近期没有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种群历史动态分析表明花斑花鳅群体数量发生了明显的增加。本研究基于线粒体基因,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对河南省花鳅属隐存多样性进行挖掘,分析了河南省花鳅属鱼类的系统演化起源,评估河南省广布种稀有花鳅和花斑花鳅的遗传多样性现状,为花鳅属鱼类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及参考依据,对本省花鳅属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棉花(Gossypium L.)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棉纤维是由胚珠表皮的单个细胞突起发育而来,是探究细胞伸长和细胞壁生成的重要模型。MADS-box家族基因在植物花器官发育和信号传导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在棉纤维发育中的作用却鲜少被报道。本研究在陆地棉TM-1的表达谱数据中筛选到一个在纤维起始时期的胚珠中优势表达的基因Gh AGL1,利用CRISPR/Ca
学位
秸秆还田能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活动,进而影响土壤中氮素的迁移转化与氮损失。然而由于秸秆在土壤中分解、周转过程复杂,且极易受环境影响,目前关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氮素损失、转化、利用过程的影响仍然不明确。因此,本试验选取长江中游常见的麦-稻(W)和油-稻(R)水旱轮作模式,探究不同模式下氮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氮库及氮气态损失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协同作物丰产、氮肥高效利用及环境污染防控提供理论与
学位
目前,在集约化养殖生产中,养殖鱼类常出现生长慢、应激及免疫功能低下等问题,严重困扰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寻找调节养殖鱼类免疫、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尤为重要。研究发现,miRNAs通过调节自噬在维持机体的代谢及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哺乳动物和部分鱼类中的研究已证明miR-33参与多个脂代谢调控环节(胆固醇稳态、脂肪酸氧化、甘油三酯代谢)以及免疫过程。本课题组在前期的研究中也发现,草
学位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其中双低油菜品种具有菜用价值。目前油菜薹已经在部分地区畅销,与其他薹类蔬菜相比,油菜薹品质研究仍有不足。本研究考察了油菜自然群体(505份材料)在两个试验点(鄂州和武汉)的糖类物质含量,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了与糖类物质含量显著相关的多个SNP位点,并对候选基因进行了预测。同时对自主选育的300份双低油菜材料可溶性糖等性状进行考察,并利用50K芯片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
学位
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水产养殖模式中高脂饲料的使用十分广泛。短期高脂饲喂能促进鱼类快速生长,但是长期饲喂高脂饲料会诱导鱼类产生肝脏脂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和肌肉品质下降等问题。以往的研究表明鞣花酸(Ellagic acid,EA)具有抗氧化活性,在脂质代谢和氧化应激调控等方面发挥有益作用,但其在鱼类中的作用研究还非常匮乏。本研究旨在探讨EA的生物活性对鲤体成分、肝胰脏脂质代谢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实验设计如下
学位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稻麦轮作是本区域主要种植模式。然而,近年来小麦适播期内降水显著增多,同时农户往往选择生育期较长的水稻品种,造成小麦迟播,导致小麦播种后遭遇低温、渍水等环境危害,引起淤种和烂芽,使出苗率降低,全苗难,进而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严重限制了本区域小麦生产。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小麦种子耐低温和渍水能力对于提升本区域小麦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4
学位
达里湖高原鳅(Triplophysa dalaica)作为一种小型的鳅科鱼类,既能在呈碱性的达里湖中生存也能在淡水中繁衍生息,揭示其广泛适应性的内在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为了深入研究达里湖高原鳅盐碱适应的分子机制,对该物种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并结合转录组数据对达里湖高原鳅的基因组进行组装和注释,分析了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增加了高原鳅属鱼类的基因组数据。运用比较基因组学的分析方法,对达里湖高原
学位
数量性状有复杂的遗传基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是解析这些复杂数量性状遗传基础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动植物以及人类数量性状遗传解析中有广泛应用。因此,研究GWAS方法和研制其分析软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进步,GWAS方法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越来越多。目前,常用的GWAS方法主要是单位点全基因组扫描方法,少见
学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如高温,强降雨等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水稻成熟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会出现穗萌的现象,严重降低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以往的研究多聚焦在水稻成熟期穗萌的抗性与遗传机理,而通过栽培措施调控穗萌的研究较少。本试验在人工加湿的条件下,探究了不同氮肥管理和化学调控措施对穗萌的影响及机理。选用了6个早稻品种鄂早18(EZ18)、中早39(ZZ39)、湘早籼45号(XZX45
学位
鲤(Cyprinus carpio)广泛分布于欧亚各个水域中,具有悠久的养殖驯化历史。我国具有丰富的鲤种质资源,包括黄河鲤、荷包红鲤、松浦镜鲤等多种品种和品系。鲤所具有的遗传多样性和异源四倍体基因组特征使得对该物种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分别涉及到免疫、进化及遗传等各个领域里。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与鲤相关的基因组、转录组等多个组学尺度的数据资源相继公布,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和数据支持。在
学位